有个特别有个性的八路军旅,连两位元帅都觉得难以管理。为此,伟人决定派遣黄克诚去那里任职。
第二次国共合作后,4.5万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。这些红军主要来自红一方面军,组成了主力师——第115师。第115师下有两个旅,分别是343旅和344旅。
343旅来自非常正宗的红一军团,而344旅则不一样,它是从红十五军团转变来的。红十五军团成立得比较晚,是由著名的红25军和陕北红军的第26军、27军合并组成的。最开始它只有两个团,分别是687团和688团。
后来,原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觉得陕北红军也非常英勇,于是提议以红二十六、二十七军为底,再建一个新的团。这个建议得到了批准。徐海东从两个营中抽调了精兵作为核心,再补充了一些兵力,成立了第六八九团。因此,三四五旅变成了一个拥有三个团的大部队。
在344旅刚成立不久,115师的林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就向中央发去了电报,希望能“换一个旅长,代替徐海东同志”。虽然电报里没具体说明原因,但其中的意思其实不难明白。
一、功勋卓著的25军和特殊的344旅
344旅起源于红25军和陕北红军,但它的核心力量还是红25军。如果说红一方面军、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是我们的三座大山,那么红25军就是一座独立的小山头。
红25军起源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,原本是红四方面军的一支。1932年,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,徐海东、吴焕先等黄麻起义的老战士带领红25军和28军继续在鄂豫皖地区战斗。
因为敌人来势汹汹,红25军和红28军合兵一处,组成了新的红25军。在中央的安排下,红25军决定踏上长征之路。中央派来的程子华担任军长,徐海东担任副军长,吴焕先担任政委。
红25军出发时,人数不到3000人,大部分都是孤儿和烈士的后代,平均年龄不到16岁。团级以上领导也大多是20来岁的年轻人。有些士兵甚至还没有自己的枪高。因此,红25军被敌人戏称为“童子军”。
这支童子军队伍在行进中克服了重重困难,像一把锋利的斧头一样,突破了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层层封锁,连续击败了中央军、东北军、陕军、宁马军和晋军,一路所向无敌。其他红军在长征过程中人数大幅减少,但红25军却越战越勇,人数越来越多,装备也越来越好。当红25军率先抵达陕北时,他们不仅有3000多人,还拥有超过100挺机枪,甚至比中央军的装备还要优越。
一到战斗,红25军就会把各种机枪布置在阵地上,子弹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扫射过去,敌人被打得四处逃散。
红25军到达陕北时,陕北红军正面临着很大的困难。红25军的到来,帮助陕北红军稳住了阵脚,扩大了地盘,巩固了根据地。为陕甘支队以及三大主力的到来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如果没有红25军,陕北红军很难守住根据地。到那时,中国革命的命运恐怕就要改写了。
这是徐海东与红25军取得的首个重大成就。
红25军的另一大贡献,是帮助接应了毛泽东带领的陕甘支队。当时,毛泽东等领导刚刚经历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,处境一度非常危险。当陕甘支队到达陕北时,大家已经又冷又饿,衣服也破破烂烂。于是,毛泽东给徐海东发去电报,希望能借2500大洋作为部队的开支费用。
徐海东挥笔一写:“两千五百块银元不够,得翻倍。”他从内务那里拿了五千块银元,全部送给了中央红军。不仅如此,红二十五军还贡献了大量机枪,用来补充陕甘支队的装备。
军费5000大洋不多,但背后的意义却让人感动。在那个年代,遇到了如此有原则、不计较个人和地方利益的地方官员,真是如同雪中送炭。这对正处在困境中的陕甘支队来说,无疑是一大鼓舞。因此,徐海东成为中国革命的大功臣,而他的红25军也成为了特别的部队。
后来,在毛泽东的指挥下,徐海东和红15军团重创了东北军,几乎摧毁了张学良的三个师,杨虎城的主力部队也遭受了严重打击。正因为这些战事,张学良和杨虎城开始与中共接触,最终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,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。
因为344旅的历史背景非常独特,而徐海东的地位也非常显赫,即使是林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这样的大将,心里也会有些忐忑,害怕自己“镇不住场子”,担心无法有效指挥。
起初,凭借红十五军团的强大实力,有很大机会在增派兵力后组建一个新的师。然而,由于蒋介石的过于小气,最终只能让红十五军团与红一军团合并改编。
再说徐海东,他的贡献非常大,如果不是因为编制名额的限制,他肯定能成为某师副师长的强有力候选人。
所以林、聂两位将军并没有排挤徐海东,也不是特别看重344旅,他们确实有些没把握,有点不好意思,怕自己控制不住。
可是,最后毛泽东没有答应林、聂的请求,依然让徐海东担任344旅的旅长。那么,这又是为什么呢?
二、主席对344旅有着特别的期望和重要任务安排
虽然红25军规模不大,但它非常强悍。这支队伍战斗经验丰富,打过不少硬仗,因此整个团队的团结性很强。然而,这种强烈的团结有时候也会带来问题,比如对外来的人或事可能会产生排斥感。
红25军的将士们都特别敬佩徐海东和吴焕先,中央派来的干部在当地开展工作有点困难。程子华曾经当过军长,但他的影响力远不及副军长徐海东。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,程子华是黄埔军校出身的猛将,军事才能丝毫不逊于徐海东。但在实际指挥中,程子华反而成了徐海东的助手。
所以,红25军是一支非常强大的部队,管理起来相当不容易。344旅刚成立时,让徐海东来做旅长,真是再合适不过了。
徐海东这个人,其实不太在意谁来领导,谁来指挥。只要有仗打,他就特别高兴。比如程子华到鄂豫皖时,徐海东主动要求当副军长,让中央来的同志当军长。这显示了他超人的高尚品格和不计名利的精神。
徐海东自己说:“我这个人打仗有瘾,走路有瘾,喝酒也有瘾,但就是没有当官的瘾。”他一听打仗就高兴,不打仗就浑身不舒服。一位将军曾经说过:“打仗就是我的良药。”
因此,徐海东绝不会出现指挥不灵的情况,他和毛主席情同手足,对党的指挥完全服从。抗战爆发后,徐海东带领344旅随115师主力奔赴华北,在平型关战役中立下了重要功勋。
实际上,中央对344旅有着特别的用途,它不仅仅是115师的一个普通下属单位。从后来中央对344旅的使用情况可以看出,中央一直把它当作一支直接指挥的灵活机动部队。
国共合作时,毛泽东建议蒋介石,红军不太擅长正面进攻,更适合在山区打游击战。于是,毛泽东告诉蒋介石,八路军将独立地进行游击战。八路军的每一个师、旅、团,都不是普通的部队,而是种子,注定要在敌后生根发芽。
于是,强大的344旅注定要与主力部队分开,独自开辟自己的根据地。到那时,徐海东这位英勇善战、能独当一面的将领,他的价值就会充分展现出来。
由此可见,344旅不只是115师的一个普通单位,徐海东也不是仅仅作为林、聂的手下工作,而是像一个地方上的重要人物一样存在。
到了1938年,344旅果然改为直接隶属于十八集团军,被派遣到晋东南地区,协助129师建立根据地。
不过,毛泽东并没有忽视344旅所表现出的本位主义和排外主义。为了加强中央对344旅的领导,毛泽东派遣了一位大将,名叫黄克诚。
在革命的烽火岁月里,黄克诚将军与344旅有着一段深厚的历史渊源。黄克诚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信念,为这支队伍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344旅作为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,历经多次战役的洗礼,逐渐成长为一支作风顽强、战斗力强劲的劲旅。黄克诚与344旅的故事,不仅是军旅生涯中的传奇篇章,更是革命历史中熠熠生辉的一抹亮色。
黄克诚是红三军团的代表,是新中国的大将军之一,排名比陈赓还要高。
黄克诚因为正直、敢于直言和爱护百姓士兵而出名。他从小成熟稳重,年轻时就显得很老成,好像一个小老头,所以毛主席曾开玩笑叫他“黄老”。
黄克诚确实是一位深思熟虑、为国家着想的人。每当发现问题,他都会直接提出意见,哪怕是面对毛主席,他也从不退缩。
毛主席派政治军事都很出色的黄克诚去344师,目的是加强该部队的政治教育,让所有官兵更好地理解党中央的指示。
黄克诚刚到344旅没多久,就碰上了一件麻烦事。原来,以前身体强壮的徐海东病倒了。长征路上,徐海东经历了很多激烈的战斗,受了很多重伤,身体彻底垮了。他得了严重的肺病,经常咳出血来。医生检查后发现,他的肺部大部分已经坏死,活着都很艰难,更别说指挥战斗了。
对于344旅的军事指挥,徐海东感到力不从心,只能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。在进军晋东南期间,344旅连续吃了几个败仗。常胜军也遭遇了失败,这让徐海东和黄克诚心急如焚,非常懊恼。
徐海东辛辛苦苦培养的687团团长张绍东,竟然忘了自己当初的初心,和参谋长兰国清一起投靠了国民党。虽然带走的士兵不算多,但这件事的影响特别不好。
中央知道这个消息后,马上派朱德去344旅检查。经过一番查看,朱德觉得徐海东的病情已经不适合当指挥了,于是让他赶紧回延安治疗。
就这样,徐海东突然结束了战斗生涯,开始与病魔抗争。毛泽东对他说:“安心养病,国家有难,我不管。”后来,虽然徐海东错失了解放战争的机会,但他还是被授予了大将军衔。
徐海东离开后,旅长的位置空缺了。朱德与344旅的将领们商议,一致决定由“老红25军”的687团副团长田守尧担任代理旅长。但毛泽东收到朱德的报告后,认为这样任命会助长344旅的本位主义倾向。因此,毛泽东命令杨得志代理344旅的指挥。
田守尧听了这话后,心里非常不高兴,为此朱德还狠狠批评了他一顿。
三、黄克诚单打独斗
红25军的旗帜——徐海东离开后,344旅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阵痛,很多干部对黄克诚的看法其实有些不满。
但是时间久了,人们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本色。黄克诚以真诚和刚正,赢得了344旅所有官兵的尊敬。田守尧本来没有当上旅长,还以为黄克诚在“捣乱”,对他很不满意。但最终,黄克诚用公平的领导和出色的指挥,彻底征服了田守尧。田守尧也因此成了黄克诚最可靠的助手。
1940年2月,抗战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。随着华中地区沦陷,中央决定南下开辟新的根据地。经过一番考虑,毛主席最终选择了黄克诚和344旅。于是,八路军总部成立了第二纵队,左权担任司令,黄克诚担任政委,杨得志担任副司令员。344旅也正式纳入第二纵队编制,韩先楚任代旅长,康志强任政治委员。到了4月,刘震接替韩先楚,担任344旅旅长。
5月,344旅随第二纵队向南行进,分成两批从冀鲁豫地区前往华中。到了6月,第二纵队与陈毅、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会师,共同在苏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。
在南方地区,344旅经历了不少人员调整。
七月份,黄克诚率领的第二纵队与新四军彭雪枫的第六支队汇合,组建了八路军第四纵队。原先的344旅改名为第四旅,包括第七、第八和第九三个团。
七月底,黄克诚接到上级指示,前往皖东北地区。他带领新2旅和第4旅的第9团出发。抵达后,黄克诚的部队与苏鲁豫支队、陇海南进支队、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合并,组成了八路军第五纵队。黄克诚担任司令员和政委。
这样一来,原来的344旅被分成了两部分。其中,9团由黄克诚带领,而7团和8团则归彭雪枫指挥。
在皖南事变之后,毛泽东重新组建了新四军的总部,并宣布新四军将会设立七个师。在这其中,黄克诚领导的第五纵队被改编成了新四军第三师,而这个师里的第九旅则是从原来的第9团发展而来的,旅长是田守尧。
再说彭雪枫那边,他的第四纵队改成了新四军第四师,原来的第四旅改成了第十旅。
1941年9月,为了更好地管理这支有着特殊背景的老红军队伍,中央决定调整部队的指挥结构。于是,黄克诚的第九旅和彭雪枫的第十旅进行了对调。
就这样,344旅成功地从八路军转变为新四军。有了老344旅的基础,三师成为新四军各师中最强的一支。在黄克诚的辛勤努力下,苏北根据地得到了巩固,第三师也发展到了3.7万人,下辖3个主力旅、4个独立旅以及3个独立团。
抗战胜利后,中央军委发布了进军东北的命令。第三师作为我军的精锐部队,义不容辞地成为了主要作战力量。黄克诚非常明智,没有像其他部队那样带着空手去东北。因此,第三师成为了我军在东北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。
在东北地区,第三师进行了重组。原来的344师,包括8旅和10旅,改成了东野第二纵队,这是后来著名的39军的前身。说到39军的战绩,大家都知道,那是非常出色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