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罗斯的远东,这片占国土四成多的广袤区域,如今究竟是战略屏障,还是一个正在失血的巨大伤口?当克里姆林宫的雷达,忙着在荒原上追踪驯鹿时,远东许多学校的屋顶,却因缺乏修缮资金而破败漏雨。
这块面积相当于中国七成的土地,人口即将跌破六百万。对全国经济的贡献,却连百分之三点五都不到。困住远东的,似乎并非仅仅是严寒与距离,更是一种深植于决策层内部,在帝国荣耀与现实衰败间剧烈摆荡的“认知失调”。
旧日幽灵
俄罗斯对远东的执念,并非无源之水。其根源,可以追溯到沙俄时期那次豪迈的东扩。1858年《瑷珲条约》的签订,标志着沙俄势力开始深入远东腹地。
然而,1867年将阿拉斯加售予美国,却在俄罗斯民族记忆中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“国耻”伤疤。这笔交易,让“寸土不让”成了后来世代决策者的一个无形枷锁。
到了苏联时期,斯大林更是将远东视为抵御东方威胁的“东方堡垒”,倾力投入重工业建设。这种将远东视为地缘政治棋子的传统,一直延续至今。
甚至在今日,一些俄罗斯民族主义者,仍将任何对华合作污名化为“卖国”,声称远东是“抵御黄祸的屏障”。这番论调,足见其将远东的安全象征意义,看得远超实际经济价值。
为这份“幽灵遗产”买单,代价是惊人的。俄罗斯在东线部署了多达20万兵力,年耗资超过100亿美元。这笔天文数字般的军费,直接挤占了本该投入远东民生与发展的宝贵资金。
空心化代价
在“帝国执念”的重压下,远东的社会经济正经历着触目惊心的空心化。从苏联解体时算起,远东人口从800万一路下滑,预计今年将跌至600万大关。
年轻劳动力每年流失超过10万人,而老龄化率已突破25%。这片曾经充满活力的土地,正无可避免地走向“人去楼空”的景象,每平方公里不足1.13人的人口密度,更是这幅图景的最佳注脚。
基础设施的废弛,令人咋舌。横贯东西的贝阿铁路,至今仍未完成电气化改造,运行效率极其低下。黑瞎子岛,这个地理位置特殊的岛屿,有67%的面积是湿地,甚至至今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连接。
口岸通关的效率也令人绝望,往往需要排队三天才能完成。在一些边远村庄,冬季断电23天早已不是新闻。这些落后的基础设施,直接导致远东的物流成本,比俄罗斯内地高出三倍以上,极大扼杀了其经济活力。
经济数据,残酷地揭示了远东从“战略输血”之地,变为“财政抽血”黑洞的现实。2023年,远东对俄罗斯全国GDP的贡献,仅仅只有3.5%。
而眼下,国防预算的飙升更是雪上加霜。今年,国防预算高达13.5万亿卢布,占据了联邦支出的三成以上。这笔巨额开销,无疑挪用了原本用于远东基建和民生的资金,让这片土地持续失血。
分裂的药方
莫斯科为远东开出的“药方”,充满了自相矛盾。这种内在的分裂,正是其核心认知失调的直接体现,也注定了这些政策的失败。普京政府近期在哈巴罗夫斯克、黑瞎子岛等五地设立新的“超前发展区”。
这些新特区,打出了“10年免税”和“企业信息保密”等看似诱人的招牌。甚至早年推行的“远东公顷”计划,也还在继续,吸引外来人口和投资者。这无疑展现出一种“开门迎客”的姿态。
然而,开放的姿态背后,却是“关门打狗”的行动。近期,俄方以“安全带缺陷”为由,突然限制中国重卡进口。要知道,中国重卡如汕德卡等品牌,曾一度占据俄罗斯市场高达27.6%的份额,甚至超越了俄罗斯本土品牌卡玛兹。
不仅如此,今年8月1日,俄罗斯通过新的报废税政策,使20吨重卡税费暴涨167万卢布。同时,利用OTTC认证,将检测周期拉长至12个月,为中国商品筑起了难以逾越的贸易高墙。
这种分裂的政策,让中国投资者对俄罗斯提出的“匿名注册企业”提议心存顾虑。他们担心,即便在远东投资,也可能触发西方国家的二级制裁风险。
俄罗斯政府一方面要求“本地化生产”,另一方面却无法解决自身工程师平均年龄48岁、技术工人缺口高达43%的现实困境。更何况,2013年启动的首批23个“超前发展区”,大多因基建滞后而失败,最终沦为“鬼城”,这些历史教训,似乎并未被真正吸取。
笔者以为
俄罗斯在远东的政策,就像一位医生,试图用创可贴去医治一个明明需要截肢的坏死肢体。其所有的努力,都巧妙地避开了那个最核心的问题:莫斯科,是否真的敢于放下那个早已逝去的帝国幻影?
远东的未来,取决于克里姆林宫能否在“产业化”的宏大叙事与“可持续”的民生需求之间,做出一个清晰的选择。它需要在与中国的合作中,看到真正的机遇,而非无谓的威胁。
吉林省借用符拉迪沃斯托克港实现经济增长的案例,以及冰鲜水产品“绿色通道”将通关时间压缩至3小时的成功,都已清晰地指明了一条务实可行的发展路线。抱着金饭碗却饿死,最终只会成为历史书上的一个展品。对俄罗斯而言,真正的战略收缩,并非失去,而是为了保住核心,轻装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