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辉达娱乐介绍 >

定制车破局,曹操出行抢下 Robotaxi 未来先机

点击次数:196 辉达娱乐介绍 发布日期:2025-07-10 12:14:12
北京的王师傅每天开一辆普通电动车跑网约车,辛苦10小时,扣除充电费、平台抽成和车辆磨损费后,月收入勉强达到7000元。 而同城的李师傅,驾驶曹操出行的定制车,同样的工作时间,月收入能接近8000元。 李师傅的车能快速换电,维保费用也更低。

北京的王师傅每天开一辆普通电动车跑网约车,辛苦10小时,扣除充电费、平台抽成和车辆磨损费后,月收入勉强达到7000元。 而同城的李师傅,驾驶曹操出行的定制车,同样的工作时间,月收入能接近8000元。

李师傅的车能快速换电,维保费用也更低。 他说:“换电站就像‘充电宝加油站’,60秒满血复活,每天多跑两单,一个月多赚700块。 ”

网约车行业有个死结:司机抱怨赚得少,平台也喊不赚钱。

司机端的成本压力肉眼可见。 全职司机每天流水200-500元,扣除平台抽成(政策上限20%-30%)、能源费、车辆损耗后,月收入普遍在4000-8000元。 平台同样艰难——行业单均利润率长期低于3%,远低于其他互联网服务。

问题的核心是一辆车从购买到报废的总成本(TCO)。 这笔账包括买车或租车费、充电费、保险费、保养维修费,占平台和司机支出的60%以上。 传统网约车用私家车改装,好比让家用轿车跑货运:空间小、座椅硬、充电慢,乘客抱怨“臭车”“不开空调”,司机则因收入低被迫延长工时。

曹操出行的解法很直接:自己造车,专为网约车而生。

2021年,曹操联手吉利集团推出两款定制车:枫叶80V和曹操60。 从设计第一天起,目标就是“怎么让司机省钱,让乘客舒服”。

车后排腿部空间加宽10厘米,座椅填充加厚,乘客能手机控制空调和音乐。 车顶加高5厘米,1米8的乘客也不会碰头。 这些改动看似简单,但传统车企为私家车设计时根本不会考虑。

更大的颠覆在成本控制。 定制车舍弃了天窗、真皮座椅等“面子配置”,把钱花在刀刃上:

换电架构:电池像“共享充电宝”一样可拆卸,易易互联的378座换电站覆盖26城,60秒完成换电。司机每天省下1小时充电时间,相当于月增收700元。

维保革命:133家吉利授权维修店专为定制车服务,用标准化“净修计划”压缩流程。 2023年,维保时间缩短25%,成本猛降54%。

安全降本:车辆预装司机疲劳监控和碰撞预警系统,事故率低于行业均值。 更安全的车意味着更低的保险费——曹操车服成本占比从2022年7.9%降至2024年3.53%。

算笔经济账:每公里省4毛钱,司机时薪碾压行业

开曹操定制车的陈师傅算过一笔账:他的曹操60每公里成本仅0.47元,比普通电动车(约0.8元/公里)低40%。 按每天跑300公里算,一个月能省下近3000元成本。

这直接转化为收入提升。曹操司机平均时薪从2022年30.9元涨至2024年35.7元,比行业平均27元高出32%。 更高的收入带来更高留存率——2024年曹操司机月留存率70.8%,远高于行业50%左右的水平。

司机赚钱,平台也受益。 2024年,3.4万辆定制车贡献了曹操25.1%的订单量,推动毛利率从2022年-4.44%转正至8.09%,经调整EBITDA盈利3.8亿元。 规模效应还在放大:车队每扩大1万辆,边际成本下降约5%。

定制车不止为赚钱,更是Robotaxi的“训练场”

曹操的定制车运营经验,正在复用到更前沿的领域。 2025年2月,苏州街头出现一批特殊车辆:车顶搭载激光雷达,驾驶座有安全员值守,但90%时间不碰方向盘——这是曹操出行的Robotaxi(自动驾驶出租车)测试车队。

这些车已跑通成本控制的关键路径。 例如:

复用换电网:现有378座换电站可直接服务Robotaxi,省去重建充电桩成本;

迁移维保体系:133家维修店升级后支持自动驾驶传感器校准;

复用安全数据:定制车积累的10亿公里道路场景,用于训练自动驾驶算法。

业内普遍认为,Robotaxi的最大瓶颈不是技术,而是成本。 目前改装一辆L4自动驾驶车的成本超20万元,而曹操依托吉利制造能力,目标将L4定制车成本压缩至普通电动车的1.5倍内。

为什么奔驰、宁德时代都押注曹操?

曹操出行上市时,基石投资者名单透露了产业界的判断:奔驰集团、动力电池巨头国轩高科、激光雷达龙头速腾聚创集体认购,锁定期6个月。

它们的逻辑很明确:曹操是目前国内唯一打通“造车-智驾-运营”全链条的公司。 对比其他Robotaxi玩家:

百度有技术但缺造车能力,依赖极越代工;

滴滴有运营网络但无车辆制造能力,需联合广汽;

小鹏汽车能造车但运营经验薄弱。

而曹操背靠吉利,从定制车设计、换电站部署到Robotaxi运营,所有环节在集团内部闭环。 这种模式类似特斯拉,但更聚焦共享出行场景。

网约车的战争已变天:从烧钱补贴,到抠成本效率

当其他平台还在用“满减券”争夺用户时,曹操的司机在换电站排队时讨论的是:“今天换了两次电池,比充电多跑80公里”“上周保养只花半小时,省下半天工”。

34000辆绿色定制车像移动的广告牌。 2024年,曹操订单量增长33%,覆盖城市从51座飙升至146座。 乘客用脚投票——第三方调查中,曹操连续五次获评“服务口碑最佳”。

网约车行业走过野蛮生长阶段,下一程的胜负手不再是谁补贴狠,而是谁能把每一公里成本压得更低,把司机和乘客的体验抠得更细。 这场效率革命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