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要给张松桥的人生写一句注脚,那大概是:他总能在风口上押注,但也总是因为赌得太狠,摔得比别人更疼。
这个名字曾经风光无两,他白手起家、财富飙升,一度被称为“重庆首富”。
他靠“加州花园”系列名声大噪,踩中了内地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节奏。
然而,他又不满足于在本土赚钱,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世界的金融中心伦敦。
从脱欧到疫情,从抄底到甩卖,这个男人的故事,比小说还戏剧。
有人说他是时代的幸运儿,也有人说他是资本市场的赌徒。
他的成功与失败,都与全球经济大潮紧密挂钩。
01
张松桥出生在广东一个普通家庭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,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南方,他跟很多同龄人一样,怀揣着“走出去”的念头。
二十多岁时,他背井离乡去了重庆。
那时的重庆还没有直辖,城市扩张却正如火如荼。
张松桥看准了一个机会,就是房地产。
他没有雄厚的资金,却敢于借钱和合作。凭着敏锐的眼光,他在重庆推出了“加州花园”楼盘。
这个楼盘的特别之处在于,当时它引入了国外社区化理念,不只是盖房子,还配套绿化、会所、学校,营造一种生活方式。
那个年代,这种模式几乎是革命性的。
项目一炮打响,张松桥也借此一跃成为重庆地产界的风云人物。
之后的几年里,他不断在西南地区扩张,财富快速累积。
媒体给了他一个响亮的称号,就是重庆首富。
他的故事在商界流传,成了“从无到有”的经典案例。
02
国内地产生意做大后,张松桥并没有停下脚步,他盯上了伦敦,这个全球资本追逐的舞台。
2016年英国公投脱欧,市场一片混乱。
很多人选择观望,他却认为这是“抄底”的良机。
他大手笔买下伦敦的利德贺大厦等核心地段写字楼,账面看似稳稳当当。
然而,脱欧带来的不仅是机会,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。
英镑贬值、投资锐减,伦敦商业地产需求骤降。偏偏疫情又在此时爆发,写字楼空置率直线上升。
结果就是,他的投资血本无归。
2021年,他不得不低价甩卖部分物业,单笔就亏了3.8亿元人民币,整体损失高达155亿元。
英国媒体讽刺他“低估了政治经济风险”,一句话戳中要害。
在商界,张松桥一直以敢赌著称,这次豪赌伦敦,他不仅没赢,还输掉了自己积累多年的底气。
03
海外受挫后,张松桥没有退场,而是把战场转回了内地。
他看到另一种机会,出险房企的资产甩卖。
2024年,他以象征性的1港元价格接手富力地产在伦敦的九榆树一号项目,同时扛下62亿港元债务。
这个项目原本属于万达,后来辗转到富力,再到他手里,已经是“问题儿童”。
张松桥的算盘很清楚,通过债务重组和物业翻新,再找机会出售或出租,实现逆袭,他自信这是一次“捡漏”。
但现实很骨感,项目延迟交付,销售疲软,外部融资环境也远不如过去宽松。
资本市场对这种高杠杆玩法持怀疑态度。
中渝置地的股价长期低迷,2023年财报甚至显示净利润同比下滑30%。
市场的评价很直白,张松桥还想复制“加州花园”的奇迹,但时代不同了。
04
尽管在投资上遭遇重创,张松桥的个人生活依旧奢华。
2021年,他豪掷18亿元购入伦敦沙特王储的旧宅,又砸下同等金额进行翻修。
新闻传出后,网友调侃:“亏了百亿仍不忘炫富”。
与此同时,他通过渝太地产、中渝置地等港股平台频频运作,时而被质疑左手倒右手,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财报美化。
外界评价他像一个不断调仓的赌徒,总想通过资本腾挪来翻身。
但问题是,资本市场越来越透明,空手套白狼的游戏空间比过去小得多。
更糟糕的是,他的核心资产仍高度集中在英国和香港,内地项目只是试探性布局,难以撑起整体盘子。
如今61岁的张松桥,还在资本市场折腾。
他曾说过一句话:“商人要适应社会,而非让社会适应你。”
这句话听上去有哲理,但现实却在追问,市场是否还会给他下一次机会?
05
张松桥的经历,更像是一面镜子,它反映了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野心与困境。
他身上有那个时代典型的特质敢闯、敢赌、不服输。
他凭借这些品质,从无到有成为首富,也靠这些勇气敢在伦敦抄底。
但同样的特质,也成了他跌落的原因,过于冒进,过于相信个人判断,而忽视了大环境的不可控。
这一代企业家的成功,往往踩准了时代节点,但他们的失败,也同样被时代无情收割。
张松桥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或许真正值得后人反思的,在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世界里,商人的胆识固然重要,但更稀缺的是稳健与克制。
张松桥的人生,正是一堂关于“豪赌与代价”的课。
他还能否翻盘,没有人能给出答案。
但可以肯定的是,市场不会因为一个人的传奇而放水,唯有适应时代规律,才能在起伏中活得更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