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真的,谁能想到呢?前几天还是一派歌舞升平。特朗普和莫迪在电话里聊得那叫一个“非常愉快”,这边莫迪转身就回敬一个“亲密的盟友和天然的伙伴”,听着都让人觉得,这俩国家的关系好得快要穿一条裤子了。结果呢?就这么短短几天,画风突变。莫迪在国内发表了一通讲话,直接点名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“最大威胁”。
这事儿奇怪就奇怪在这。按常理,印度最大的威胁,不是天天在边境较劲的老对手巴基斯坦,也该是时不时会发生点摩擦的北方邻居中国吧?可莫迪偏不。他对着全国人民呼吁,大家要顶住,要全力支持咱们自己的国货,别再去买外国的东西了。他那话说得相当重,一针见血地讲,印度现在最大的威胁,就是“对其他国家的依赖”。
这弯拐得也太急了。背后要是没什么事,鬼才信。
事情的引爆点,就在莫迪讲话的前一天。9月19号,白宫那边毫无征兆地就扔下了一颗重磅炸弹。他们宣布,以后哪个公司想给员工申请“H-1B”签证,对不起,一份申请先交10万美元。这道政令,简直就是照着印度的脑门打的,精准得不能再精准了。
这个“H-1B”签证是什么?简单说,就是美国那些科技大厂,特别是搞IT的,从国外招揽人才的主要通道。而在这个群体里,印度人占了多少?超过七成。你想想看,特朗普政府这新规,最后那天价的成本,绝大部分不都得落到印度籍的程序员、工程师和他们背后的公司头上吗?
这笔账,算起来简直吓人。就按2024年的数据,拿着H-1B签证在美国干活的印度人,差不多有28万。要是这笔钱真全面铺开了,理论上每年就是一笔高达28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。这一下子,新德里那边估计整个都懵了,反应倒是极快,24小时内就紧急回应,要求华盛顿“妥善处理”,还警告说这么干可能会有“人道主义后果”。
可这还没完。在这颗“签证炸弹”之前,美国的关税大棒早就挥起来了。理由还是那个老掉牙的“贸易逆差”,直接宣布对印度加征50%的重税。美国可是印度第一大出口市场啊,占了总出口的18%,这不就是釜底抽薪吗?先是关税,再是签证费,华盛顿这套组合拳打下来,好像压根就没把印度当回事,就当成一只可以随便薅羊毛的肥羊。
这边被美国在经济上步步紧逼,莫迪在国内高喊着“爱国消费”要自力更生,可就在大家以为他要勒紧裤腰带,准备跟美国掰手腕的时候,他另一只手,却干了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。
印度的国防部,最近收到了一项惊人的议案。空军说,我们还要再买114架法国的阵风战斗机。这笔单子,总价超过2万亿卢比,换成美元就是226亿。这要是真签了,就是印度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军火采购。不仅如此,印度还打算砸3000亿卢比,在中印边境地区修铁路,说是为了能更快地往争议地区调兵。一边喊着要摆脱对外国的依赖,一边又豪掷千金买外国的武器,还在敏感地区搞军事建设,这操作,我看着都觉得眼花缭乱。
为什么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,非要花这么多钱去买法国的战机?这里头的道道可深了。首先,这是一种面子工程,得把之前吹出去的牛给圆回来。今年5月跟巴基斯坦那场空战,明眼人都看得出印度的战机吃了亏,可印度国内的宣传机器硬是说自己大获全胜。现在要是偃旗息鼓了,不就等于自己打自己脸吗?所以必须增购阵风,给这种“赢学叙事”撑腰。
其次,这就是赤裸裸地在给巴基斯坦上压力。印度媒体甚至放话说,阵风战机对抗空空导弹“表现亮眼”,这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,老子有钱,飞机多,就算拿我的战斗机去消耗你的导弹,也要把你巴基斯坦给拖垮。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逻辑,暴露了印度想靠数量优势把对手活活压死的念头。
但更深的一层,是一种地缘政治上的投机。你看,莫迪前不久才访问了中国,两国关系看着有所缓和。现在又跟美国闹僵了,印度就急着要向西方世界释放一个信号:别以为我真的就倒向中俄阵营了,我还是你们可以争取的伙伴。这时候,花大价钱买法国的先进战机,还有比这更好的“投名状”吗?
面对印度又是修铁路又是买飞机的咄咄逼人之势,老对手巴基斯坦那边,可一点都不含糊。就在印度宣布要增购114架阵风的第二天,巴基斯坦总统高调亮相,直接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跟中国歼10战斗机的合影。
一个动作,一句话都不用多说。照片本身就是最强的回应。巴基斯坦用这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告诉新德里:你想玩硬的?我们奉陪到底,到时候谁吃亏还不一定呢。这清清楚楚地表明,就算印度把眼光转向了那个来自大洋彼岸的新“威胁”,但这片南亚次大陆上,那些根深蒂固的老矛盾,不仅没消失,反而可能因为这些新的变数,变得更加激烈。
说到底,莫迪把“对外国的依赖”看作是最大威胁,想用“爱国消费”来解决,这逻辑,跟特朗普那套保护本国就业的“美国优先”,简直是“异曲同工”。骨子里都是一种新的“封闭主义”,都想在全球化的经济大循环里,为自己砌上一堵高墙。
可是在这个时代,无论是人才的流动,还是商品的贸易,早就已经是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了。关起门来,拒绝开放和竞争,短期看好像是保护了自己家里的一些产业,但时间一长,只会让自己的竞争力越来越弱,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消费者的利益。这种想开历史倒车的做法,结局其实早就写好了。历史的车轮,好像还真不是谁想拉就能拉得住的。真正想立于不败之地,唯一的路,从来都是在迎接挑战中,把自己身上的短板给补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