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8年12月16日,薄一波好歹算是重新当上了副总理。
同样是山西人的陈永贵,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,一味地祝贺薄一波洗清冤情。反倒是他,用认真的语气告诫薄一波:你得好好反省一下自己。
这位被大家称为“布衣总理”的人会说这样的话,跟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。
【险中求生】
陈永贵是山西大寨的一个平平常常的庄稼汉,打小就被沉重的压迫包围着,书没念上几天。
剥削阶层垮台后,陈永贵深知好日子不容易,非常拥护党的号召。在生产队也好,人民公社也罢,他总是冲在前面,不光是指挥别人干,自己更是身先士卒。
在他的引领下,大寨慢慢摆脱了消沉,变得生机勃勃。陈永贵身为大寨的领头人,不光在种田上有着丰富的老到经验,还在周边的乡镇里闯出了名堂。
让陈永贵名扬四海的,不是他和地较劲的那股子狠劲儿,而是他敢于跟老天爷较量的胆量。
1963年那年夏天,大寨碰到了超级大的洪水灾害。
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,把村民们辛辛苦苦十几年开垦的农田给冲毁了,还让七八成村民的房子变成了平地。
党中央收到消息后,马上准备了救援的东西。可当大家准备分发时,却被陈永贵坚决地挡了回来。
陈永贵挺直身子说道:大寨的人一个都不缺,既然我们能创造第一个奇迹,那创造第二个奇迹也不在话下。
当大家伙儿都以为陈永贵是在说大话时,他却用实际行动让大家刮目相看。只用了短短数月,陈永贵领着大寨的村民们忙着修缮房屋、让农田重焕生机,还赶紧种上了粮食。到了年底一合计,大寨不仅吃住不愁了,粮食收成还比上一年多了呢。
1964年开头那会儿,陈永贵的故事被好多媒体报道,一下子传开了,大寨村也跟着成了全国各地都要学习的好榜样。
这次学习风气盛行,让陈永贵的种田经验得以广泛分享,给全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添了把大火。
1964年12月26日,陈永贵到北京开了个人代会。他还是头上裹着那条有特色的白毛巾,脸上布满了皱纹,一笑起来,两排大白牙就露了出来。
陈永贵虽然读书不多,但面对场合从不胆怯。他用简单实在的话,再加上生动的表达,使得像“干部嘛,就是要比别人先行动”这样的陈式老话,又一次流行了起来。
到了吃午饭的时候,陈永贵像往常一样,迈着大步往食堂方向走。没走多远,就有人喊住了他。
他一扭头,发现周总理正走在他后面。周总理告诉他,不用去食堂吃饭了,今天安排了饭局。
到了餐厅坐下后,陈永贵才明白,这原来是给主席庆祝生日的宴席。跟他一块儿被邀请为贵客的,还有钱学森、王进喜等人。
瞧着日思夜想的主席就在跟前,陈永贵心里慌得不行。他啥礼物也没带,也不知道该跟主席聊啥,只能一个劲儿地咧着嘴傻笑。
领导很快就瞧出了他的尴尬,便热情地招呼陈永贵坐到自己身旁,还主动挑起话头跟他聊了起来。
这次见面让陈永贵思想上受到了不少启发。会议一完,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寨的建设工作中。
1965年5月21日,周总理自己出手,替党中央出面,给大寨的发展蓝图出了主意。
陈永贵领着代表团,看了看村民们新建的房子,然后满心欢喜地给大家讲解起大寨的土肥制作秘诀,特别是怎样用玉米杆来做肥料。
周总理对大寨的发展劲头赞不绝口。他还说,大寨在林业和水利方面,还得再加把劲儿。
在指导的帮助下,陈永贵领着大寨村的村民们,再次踏上了新的奋斗征程。
陈永贵因为总是冲在前面干活,赢得了大家的支持,也在组织里树立了威信。
1975年1月17日,陈永贵被选为副总理,他负责的就是自己特别拿手的农业工作。因为这个,他还得到了个“平民总理”的称号。
1978年12月16日,薄一波的冤屈终于得以昭雪,他随后也重新回到了总理的工作岗位上。
同样是副总理的陈永贵,已经有12年没和这位老乡见面了。当他们终于相见,紧紧握住了对方的手,眼里不由得泛起了泪光。
正当薄一波打算聊聊往事的时候,陈永贵一句话,立马让他呆住了。
【渐行渐远】
陈永贵认真地对他说:“你能回来继续干活,得多谢华主席。还有啊,你也得好好想想自己之前哪儿做得不对。”
薄一波听懂了老乡话里的意思,但他并不认同,连忙对他说:华主席的贡献那是明摆着的,不过这些老同志能够洗刷冤屈,靠的是全党的共同努力,要谢就得谢党组织。
陈永贵愣了一下,一时想不出话来反驳。
同样是副总理,陈永贵是那个不太识字的人。他清楚自己学历不高,所以就很主动地参加集体学习。他从只会认十几个字,到学会了几千字;从勉强能看懂报纸,到后来能捧着字典读主席的书。
陈永贵学问长进了不少,可却跟老百姓越来越生疏了。
他在北京上班时,身边有很多守卫看着,不让他随便见别人。下基层调研时,下面的官员也是把他围得严严实实,生怕群众会不小心冒犯他。陈永贵是个做事踏实的人,可这样的重重保护,让他感觉像被关起来了一样。
没过多久,陈永贵就撑不住了,他给主席寄去了一封信。
他在信中提到,打算把工作时间分为三个部分。除了平时要在北京忙工作的事情,他还想去国内其他地方走走看看,另外还要抽时间关注大寨的事情。
领导很认可他的提议,立马就给通过了。
陈永贵接到通知后,乐呵呵地从钓鱼台搬到了东城区。跟他一起搬走的,还有一个班的战友。不过,到了新地方,他感觉自在多了。
陈永贵能随便见来拜访的群众,还会招待那些特地来看他的乡亲们。到大寨村时,他就用聪明的法子把警卫员打发走,说:“总不能给每个干活的农民都配个警卫吧?”有时候,他还特地不跟基层领导一起走,自个儿在村里转悠,瞧瞧大家真实的生活情况。
慢慢恢复到之前状态的陈永贵,没想到自己关于农业的决定,也有被人怀疑的时候。
1978年年底,负责农业的副总理纪登奎起草了一份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,并且公开跟陈永贵争论了起来。
陈永贵认为,眼下还是得照着大寨的路子走,慢慢来,让生产队逐步过渡到人民公社,把集体经济再扩大一些。
纪登奎认为,眼下最关键的是要稳住生产队。得让农民有更多自由,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大家的生产干劲。
陈纪两人的争论进行了好多轮,两边都有不少支持者。争论越久,陈永贵耳边最常响起的就是新形势、新指引、新办法这些词。他慢慢明白过来:全国的局面开始转变了。
1978年12月13日,果然不出所料,组织审核通过了这两个关键的农业文件。
会议一完,咱们国家的发展重点就变了,不再只是提升生产力,而是要更多地加强经济建设了。
同样是山西人的薄一波没受到啥影响。他一直负责的就是经济方面,所以对新政策应对起来也很自如。
陈永贵跟薄一波聊起家常来,气焰不像之前那么嚣张了。他心里甚至还琢磨着,要不回家种地算了。
1980年9月,陈永贵正式放下了副总理的工作,不再加入到新政策的制定中来了。
就是这次退回,让他慢慢找回了自己丢失的初心。
【回归田园】
刚退休后,陈永贵仍旧住在老房子里,隔三差五地,他还会收到组织送来的内部文件。
陈永贵上了年纪,看资料越来越吃力。有时候,看着看着就急了,会忍不住发火。他的嗓门大得很,声音能直接传到外面。外面的守卫听到后,既不敢搭腔,也不敢劝他。
后来,老同事李先念得知了这事儿,他告诉送资料的同事说:以后别再给永贵同志送这些资料了,他身体不太好,看多了对他的身体恢复没好处。
资料没了的那段日子,陈永贵觉得闲得特别难受。
他犹豫了很久,最后还是听从了组织的意见,把家人接到了北京。因为他自己年轻时没条件好好读书,所以特别希望儿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。
同时,他向组织提出了请求,希望能搬离单位的宿舍。
1981年春天,陈永贵住进了木樨地,同时,他还带上了给他配的警卫员和司机。
闲不下来的陈永贵,后来做了东郊农场的顾问,每周都会去那边指导一次工作。
去农场看看情况的那天,他的老司机汤占兴开着辆崭新的伏尔加轿车送他。这车是他退休后,单位给他配的。虽然说是专门给他用的,但他规矩得很,只肯在去农场上班时坐坐。平时自己出门,他还是挤公交车,家里人想搭个顺风车?门儿都没有。
陈永贵不仅会到农场去给予工作指导,还特别爱去菜市场溜达溜达。
他一走进菜市场的那一刻,两边的摊主都亲切地招呼他:“永贵大叔来啦!”他也想保持低调,可脸上的皱纹实在太显眼,想遮都遮不住。
每次他去买菜,摊主总会热情地多给他一些蔬菜。他虽然觉得不好意思,但又盛情难却,只好硬塞给对方一些钱,心里暗自琢磨:以后还是尽量少来这儿,别老给人家添乱。
回到乡下过日子的陈永贵,越过越自在,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。
1986年3月26日,陈永贵在北京去世,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。
有人夸他辛勤付出,让全国农业大放异彩;但也有人讲,他学问不深,一辈子都没能真正理解毛泽东思想。
说到底,他不过就是个平平常常的农民大伯。
“平民总理”是他的外在形象,“亲切的永贵大叔”才是他真正的本质。
参考信息
1、【共产党网-《陈永贵》】
3、【党史博采-《陈永贵是怎么引起毛泽东注意的》】
4、【党史博采-《陈永贵所谓“汉奸”问题的真相》】
5、【人民网-《党史微课堂丨百年党史12月16日》】
6、【党史博采-《周恩来与陈永贵,当陈永贵认为自己不适合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时,总理耐心地做他的工作》】
7、【党史博采-《陈永贵:全国只有一个人敢公开批评他》】
8、【《中国新闻周刊》-《1978改革之发轫:思想再解放一点,胆子再大一点》】
9、【《光明日报》-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:伟大转折开启历史新时期》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