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伏圈最近风起云涌,说白了就是在大风口浪尖上,有人翻船、有人乘风破浪,不少吃瓜群众和行业老铁都在琢磨:到底是哪一朵浪花最能抗撞击?还有,风到底吹到了光伏产业链的哪个角落,啥时候才算真正刮过去?别急,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扒一扒,这一地鸡毛背后,哪块金灿灿、谁又能“笑傲江湖”。
先来抛个问题——现在的光伏,到底是“整个产业链进冰窖”了,还是个别设备企业还在偷偷嗨?有人会说,你看这两年房地产黑洞吸金,估值都打着对折,只有商业运营那一点点资产还能抱大腿,热度能蹭一点。有同感吗?同样,光伏也是这样,主材那边天天剧本杀,设备企业倒像提前拿到剧本的小演员,表情包都提前做妥了。
说到数字,最近刚出的2025年上半年主流光伏设备公司财报可太抓马了。捷佳伟创Q2直接创下单季度11.22个小目标的利润新记录,这数字在现在这种环境下真挺牛的。五家行业标杆,有四家成绩“咸鱼翻身”,只有晶盛机电掉了链子。去和那些主材企业比比就明白了,基本都是亏麻了。主材的钱看着都是流向了设备端。看起来设备厂商这一摊,不是“土豪”,至少也是“富二代”。不过啊,这种好日子能不能延续?琢磨琢磨,马上又疑云密布了。
设备老板们晚上会不会失眠呢?一边挣着钱,一边吐槽:主材前两年把未来十年都干了,现在头顶的天花板好像愈加厚实。再一看技术,之前都说N型是终极方案,技术无非微创新,能折腾啥?可最近大家发现,BC技术又把效率线抬了一截儿,TOPCon也憋着大招微创新。天花板原来是活动的,不用担心一头撞昏——技术还是有突破的期待。2.0时代静悄悄地来了,单GW投资从一度要下探到一亿以下,现在又被打回八千万的高位。更别说BC设备的“溢价”那是离谱级别,直接让许多老板直呼妙啊。本来以为到了头,结果后面又是朝天走。
不过别做梦了,全球市场也不是吃素的。说到海外本土化这回事,大伙应该都体会到了吧。数据一列出来,悬毛直立:2025年7月,咱们出口组件不到20GW,同比居然是-12.4%,而电池出口直接暴涨83.8%!电池,成了新一轮出海神器。合着国外组件产能、尤其是印度、美国、土耳其这些猛人,明里暗里撸起袖子大展拳脚。国内出口数据又按下快进键。粗算下来,2025年头7个月,组件出口小幅回落,电池出口却增长50.8%。这是什么操作?明眼人一看就懂,海外不仅组件厂建得飞起,各自按下本土化启动键了。
对中国一体化龙头来说,这么玩的后果,简直让人脑壳疼。产能本来开不开,机构还喊着自律,不敢全力开工,要收着劲防债务爆雷。结果本土化需求还捆着去海外建厂,这不就是把自己卷瘦了么?更别提,进出口政策像天气说变就变,明天会不会下雨都两说,这让谁都心塞。
不过!这波变阵,设备企业却暗爽了。主材企业兴许在哀嚎“时代抛弃我”,设备企业干脆“福至心灵”。海外“去中化”?巧了,全球组件电池厂还得买设备,你说从哪儿进货?中国这块设备大本营就是全球最大号的“杂货铺”。其实像激光设备的海目星,订单在海外涨得飞快,也算是侧面反映了行情。别看市场上少有人敢大肆张扬海外合作,怕舆论辣鸡,但机会就在那。看看利润蛋糕,设备企业真的把盘子端稳了。
既然赚得风生水起,难道设备厂就没什么内忧?最被挂在嘴边的一个话题当然是应收账款。怎么说呢,这些企业时常传出“收不回钱”“债转股”“强制锁设备”的闹剧,合着账目都快变成了坏账清仓店。媒体一颗心提到嗓子眼。这事怎么解释?以江松科技为例,坊间八卦多,但真实情况没那么简单。表面上看80%负债率惊悚,实则财务数据多少夸大。深扒一下,只有不到一半应收账款风险略大,只要龙头企业那块风险控住了,真正的黑洞其实没想象的深。别忘了,设备企业毛利率比很多主材高出不少,哪怕坏账真来了,也能扛住几下。
再扒一层,设备企业的江湖格局也变了。早年间谁干什么像一板一眼的“角色分配大淘沙”:捷佳伟创专攻LPCVD、帝尔激光就搞激光、晶盛机电干拉晶,新秀们各领风骚。现在倒好,天天“兼职”,你做我的,我抢你的,分不清谁的锅上炖着谁的菜。晶盛机电杀进电池端,捷佳伟创什么都拿起来做,新老玩家们“秀技术肌肉”。正经八百“专业化”变成了“杂牌军大乱斗”。你方唱罢我登场,这毛利率撑不住的就等着尘埃落定。技术,成了唯一能自保的底气。
说难听点,现在设备企业是有风跟着能晃几下,主材那帮兄弟却半天不动弹,痛心疾首也没用。在这个光伏剧本里,“谁家浪花起得高”,还真不是看谁喊得震天响。资本只愿意投向“肉眼可见的实在东西”,哪怕同在“春寒料峭”,商业地产和精明设备企业都能“扛一阵”。市场哪会讲情怀,直接用脚投票,有钱就笑得最开心。
可千万别以为这风会一直顺着吹。全球化的剧本一天一变。“去中化”趋势越来越猛,设备厂商如果还想一条道走到黑,迟早也要面对国际市场的新套路。还有,技术竞赛停不下来。微创新、叠加工艺,今天BC,明天TOPCon 2.0,后天又是N+1,每一家都恨不得把“天花板”干成“穹顶之下”。这画风熟悉吗?和早几年手机硬件军备竞赛差不多,一不小心就容易比拼成“价格咬死、技术过剩”。只不过这次,设备厂商位置更靠上,利润率撑到最后的,才笑到最后。
你说风还能刮多大、多久?没人能下铁口直断。也许现在的设备厂们春风得意马蹄疾,盘子里流油,数据亮眼。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潮涌,一次次海外本土化的暗流涌动,总会有新的难题摆在眼前。曾经说好的“技术壁垒”,指不定啥时候成了人人能爬的小山包。主材企业被挤压、被约束,设备厂商也别指望舒舒服服吃老本,大家终究还得拼拼命,技术创新、市场反应、内控风险,样样都不能崩。
其实啊,市场这回事儿,谁都无法躲掉“周期律”——只看眼前的赢家,也许只是下一轮淘汰赛的种子队。昨天的主材,大红大紫;今天的设备,春风得意;明天会不会换成又一个新“浪头”?你敢说自己永远站C位?恐怕咱们都得边走边看。
转回头来看,这场风暴其实是行业从“蓝海幻想”回归“脚踏实地”的必然。设备企业能吃大头,有技术门槛,也有市场空间,但终究离不开光伏整体链条的风吹草动。风停了,还能不能乐呵下去?真心没法轻易断言。
写到这里,咱也抛个问题,引发一下各位看官思考:在这么一场光伏的巨变中,你觉得下一个站在浪尖上的,真会长久吗?主材、设备还是别的谁?欢迎留言唠嗑,说说你心中“最能抗风”的那一朵浪花!
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,倡导健康、正面的价值观念。如有内容修正需求,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