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产品展示 >

A股万亿俱乐部,容不下一家硬核科技公司?

点击次数:106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:2025-08-31 20:01:46
8月29日,工业互联涨停了,市值一下飙到了1.06万亿元,成为A股第6只市值超万亿的股票。 而前5只,分别是农业银行、工商银行、贵州茅台、中国石油和中国银行。 看到这些市值超万亿的股票,可能有些网友要开启嘲讽技能了:银行、石油、白酒、代工.

8月29日,工业互联涨停了,市值一下飙到了1.06万亿元,成为A股第6只市值超万亿的股票。

而前5只,分别是农业银行、工商银行、贵州茅台、中国石油和中国银行。

看到这些市值超万亿的股票,可能有些网友要开启嘲讽技能了:银行、石油、白酒、代工.....

为啥都是些以“规模”取胜的企业,国内就没有相关科技企业撑得起万亿市值吗?

说句实在话,从当下情况看,还真是这样。

就算加上港股市值上万亿的国内企业,大概还还有腾讯、阿里、小米以及中国移动。

上述企业中,腾讯、阿里、小米勉强可以算在“科技”公司领域,但腾讯跟阿里的基因,更多还是倾向于“平台型”公司,小米勉强算得上,但距离国际上的顶尖科技公司还是有点距离。

就以芯片为例,苹果拥有2187项芯片相关专利,其中631项涉及底层架构设计,小米的芯片专利数量刚突破400项。

01

为啥国内很少有科技公司能突破万亿市值?

本质上还是咱们的人口规模优势在前期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。

过去几十年,咱们国家靠着庞大的人口基数,快速撑起了各类需求市场。

不管是银行的储蓄和信贷规模,还是石油的消费需求,再到白酒的国内消费体量,甚至是腾讯的社交、阿里的电商,本质上都是先吃了“人口规模”的红利。

毕竟人多,需求就大。

企业只要能把规模做起来,营收和市值自然容易往上走。

但科技公司尤其是硬科技公司不一样,它们靠的不是“规模覆盖”,而是“技术突破”。

而技术突破这事儿真不是靠人多就能快速搞定的,得有长期的积累。

就像芯片领域,国际上的苹果、三星、英特尔这些巨头,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几十年的研发投入、技术迭代才走到今天的?

此外,我们国内的科技企业起步相对较晚。

比如在半导体行业,不管是芯片设计需要的EDA工具,还是芯片制造需要的光刻机,甚至是芯片封装测试需要的高端材料,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突破,这中间没有捷径可走,也不是说想突破就能突破的。

以华为为例,大家现在知道华为技术还不错,但这也其实经历过了种种封锁跟限制,目前都还没能完全实现产业链自主,更别说中小型科技企业了。

所以说,国内科技公司市值难破万亿,一方面是因为前期咱们的优势集中在“规模型”领域,企业更容易在这些领域做大。

另一方面则是科技领域的技术积累需要时间,咱们还在追赶的过程中。

这是客观事实,急不来。

02

言叔最近发现,最近已经有一批资本开始炒作起了国内的制造业企业。

这是个好事。

比较典型的包括领益智造、东山精密、岩山科技、华工科技等一批跟制造业相关的股票,近期都表现的相当活跃。

他们股价也有不少波动上涨的情况,这其实就是资本市场对高端制造业未来潜力的认可。

这些制造业企业为啥能被看好?

其实道理很简单,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,咱们已经从过去的“低端加工”向“高端制造”转型了。

比如领益智造,主要做的是消费电子精密结构件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,现在不管是智能手机的高端化,还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,都需要大量高质量的精密零部件。

再比如东山精密,专注于PCB(印制电路板)、通信设备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,随着5G通信的普及、数据中心的建设以及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,对PCB的需求越来越大。

还有岩山科技,虽然之前业务涉及面较广,但近年来在数字经济、高端制造相关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,也在逐步向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转型。

这些企业的活跃不是偶然的,而是国内高端制造业整体向上的一个缩影。

随着研发投入的不断增加,国内高端制造业在技术水平、产品质量上都在不断提升。

03

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,中国未来很可能会进一步巩固甚至扩大“全球工厂”的角色.

这背后其实还是咱们的规模优势在起作用,只不过这种规模优势已经从过去的“人口规模”逐步转向“产业规模”和“产能规模”了。

就拿汽车行业来说,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,真的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汽车能比中国造得更好还兼具性价比。

根据相关数据,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超过了日本,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,而且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越来越高。

比如比亚迪、蔚来、小鹏这些中国汽车品牌,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不小的份额,在海外市场也越来越受欢迎。

为啥中国汽车能做到这一点?

说到底,就是因为咱有一套特别全乎的汽车产业链,从汽车零件的研发、制造,到最后把整车装起来,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大堆企业在忙活,这不就形成了特别大的产业规模嘛。

规模一大,咱造汽车的成本就能往下压,这样一来,性价比的优势不就出来了嘛。

此外,咱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这块儿,像动力电池、电机、电控系统这些关键玩意儿,也确实搞出了不少好东西,有了不少突破。

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也一直在往上走,就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来说,不管是安全性还是能量密度,那表现都挺不错的。

不止是汽车,在家电、机械装备、消费电子等领域,中国制造业也已经具备了全球竞争力,比如格力、美的的家电,海尔的智能家居,三一重工的工程机械,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口碑好,在海外市场也占据了不小的份额。

这种全球工厂的角色,其实也为国内高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。

所以说,虽然现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公司市值还没突破万亿,但这并不代表未来没有机会。

随着技术积累的不断加深,高端制造业的持续发力,以及全球工厂角色的进一步巩固,国内出现万亿的高端制造业企业,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