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初的南海,菲律宾和印度两国的军舰开了进来,搞了个为期两天的联合巡逻和军事演习。 菲律宾方面很兴奋,觉得拉来了一个“有声量”的伙伴,阵仗摆得挺大,新闻稿里满是“扩大合作”、“深化关系”之类的词。 他们想得很美:把和中国在南海的摩擦,从“一对一”变成“多对一”,拉更多人站台,在国际上博同情、刷存在感,最好能拿到点所谓的“道义支持”。
印度呢,心思更复杂点。 美国那边关税大棒挥得正欢,追着印度跑,压力不小。 它跑到南海来,一是想显示自己“印太大国”的身份,证明自己不光在印度洋,在南海也能插一脚,提升点话语权;二是国内政治需要,搞点“硬汉”动作总能加分。
有意思的是,印度一边在南海搞安全动作,一边又在对华经贸上示好,比如放松了点中国公民的签证,还刚下了几十万吨中国大豆油的大单,明显想在经济上降降温。 这安全上“踩油门”和经济上“踩刹车”的矛盾操作,让人有点看不懂,市场最怕这种“信号打架”。
中国这边,反应快得很。 就在菲印军演的同时,中国南部战区宣布在南海组织“例行巡航”,通报里“尽在掌握”四个字,份量十足。 紧接着,更硬核的动作来了:海军通辽舰、郴州舰直奔相关海域,拉开架势搞实弹训练。
练什么? 一个是“对岸打击”,另一个是“海上轻武器射击”。 这可不是摆样子,“对岸打击”考验的是从发现目标到精确命中的全链条速度;“轻武器射击”看着是小打小闹,但对付的是海上近距离的“灰色动作”——比如强行拦船、登船检查、强制驱离这些擦边球。 练的就是在复杂敏感局面下,既能硬气出手,又能精准控制,把事态压住的本事。 说白了,在南海这种地方,比的是谁反应更快、尺度拿捏得更准,而不是谁先开炮。
军事动作之外,更大的阵仗在民间。 8月5日开始,中国沿海的舟山、宁波、连云港等各大渔港,沉寂了几个月的码头瞬间沸腾。 休渔期结束,开渔了! 成千上万的渔船鸣笛启航,千帆竞发,场面壮观。 从东海到黄渤海再到南海,超过10万艘中国渔船将分批出海,开启为期一个多月的捕捞旺季。 这不是普通的出海打渔,这是中国渔民驶向世代耕耘的传统渔场。
国家力量同步跟上。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宣布,启动为期两个月的“护航开渔行动”。 海警船、渔政船、海事巡逻船纷纷出动,为这庞大的渔船队伍保驾护航。 渔民安心生产,国家负责守护安全。
这可不是各干各的。 海军战舰在巡航练兵,海警船在贴身护航,渔政船在维护秩序,渔民的船载AIS系统不断发送位置信息,天上的卫星、岸基雷达、船上的光电监控设备全开,海警的VHF电台通话记录、执法记录仪的影像……所有这些编织成一张巨大、严密、实时的监控与证据网络。
这意味着什么? 意味着如果有人想像过去那样,搞碰瓷、拦截甚至强行登扣中国渔船,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清晰记录,面临极高的“露馅”风险。 中国海警或海军力量的干预速度,也会比以往快得多。 在社交媒体上喊得再凶,在铁一般的证据链面前,也很难站得住脚。
菲律宾过去就干过这种事。 2014年,在南海的半月礁附近,菲律宾海警就曾拦截中国渔船“琼琼海09063”和“琼琼海03168”,甚至鸣枪威胁,最后把人船都扣了。 为什么专挑渔民下手? 说白了,就是“欺软怕硬”,知道正面刚不过中国的海警和海军,就挑他们认为的“软柿子”捏,玩“选择性强硬”。
现在,中国用行动翻开了这本旧账:看好了,我们的渔民照常在传统渔场作业,但这次,国家的舰船就在旁边守着。 再想搞小动作? 代价可就不只是挨几句骂了,而是实打实的“执法不当”证据,等着你的是更严厉的外交交涉和法律追责。
南部战区把这次巡航称为“例行”,时间点选得很讲究。 海军演练的科目,更是直指南海维权执法的核心需求——快反和精准。 这不是耀武扬威,而是实打实的战力展示和威慑。 护航开渔行动,则把国家的保护责任落到了最细微处,落到了每一个出海渔民的身上。
军事、执法、生产,三股力量在同一个时间、同一片海域协同展开,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“存在密度”。 中国的海上权益主张,不仅刻在军舰犁开的航迹里,也融入了追逐渔汛的千帆轨迹中。
菲律宾马科斯政府近期的转向很明显,从寻求对话转向越来越依赖对抗。 先是找美国、澳大利亚搞联合巡逻给自己“壮胆”,现在又拉上印度,试图在执法现场“加码”。 这套操作可能在西方媒体上赢得一些掌声,但实际效果呢? 每一次海上对峙的升级,都会推高相关海域的保险费用、航运风险、渔业生产安全成本和旅游业的不确定性。
把南海当成博眼球的“舞台”,迟早会被后台真实的经济账“拉闸限电”。 更现实的是,东盟内部正在努力推进《南海行为准则》(COC)的谈判,需要的是安静的环境和聚焦的协商。 菲律宾反复把域外大国引进来搅局,等于是在给区域共识“拧螺丝”,让谈判更难推进。 这笔经济账和区域合作账,马尼拉现在算不清,现实也会逼着它算清。
印度想借南海的动作给中国施压,幻想在边界谈判或者其他议题上换取让步? 这套逻辑根本站不住脚。 边界问题是中印之间最核心、最棘手的双边难题。 南海问题则涉及多国,高度敏感。 印度以一个“非声索国”的身份,强行介入一个跟自己没有直接法律关系的海域,这种“第三方存在”本身就缺乏正当性。
它想拿这个当筹码? 中国一句“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”,就能让它的筹码价值瞬间归零。 印度真想通过施加压力来换取利益,不如回到那些能真正对表、能交换的领域,比如正在松动的签证、刚下的大豆油订单,或者探讨中的产业合作,这些才是实实在在能谈出结果的筹码。
菲律宾需要明白一个道理:在海上混,看重的不是一次轰轰烈烈的作秀,而是日复一日的克制和对规则的遵守。 每往前拱一步,都得掂量掂量:有没有国际法或地区规则给你撑腰? 有没有足够的实力兜住可能引发的后果? 那些喊着支持你的“朋友”,关键时刻会不会真陪你走到底? 一时的风光和镜头前的强硬,算不上赢。
能让海域长久保持安宁,那才叫真本事。 你把南海当舞台,搭得再漂亮,台风一来就散架;中国把南海当工程,一砖一瓦,扎实建设,风雨再大,根基稳固。 这,就是输赢的关键。
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