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问你个问题,日本这是等了多久才下手的?
2018年中美吵起来的时候,日本还装作看戏一样,没急着动。结果等到2025年4月3日,啪地一纸公告,把光刻胶、氟化氢这些关键材料全列进出口审查清单,锁死了45纳米以下先进工艺。你说狠不狠?
我查了下数据,中国光刻胶进口依赖度常年在75%以上,高端货甚至到90%。氟化氢呢,晶圆清洗全靠它,没有就是停线。这不是随便换个供应商就能解决的事,日本在这块占全球市场九成以上。以前只是产能调整时供应紧一紧,大家还能忍一忍。现在是直接按下暂停键,通知发货中止,国内晶圆厂库存撑死俩月,部分材料甚至只能撑几周。
我还看到一个细节,上海晶圆厂的光刻胶库存只够两个月,北京那边的科研院所已经在紧急做国产替代实验。深圳的芯片企业只能优先保成熟节点,先进制程直接放缓。你说这算不算被掐脖子?
日本的操作时间点太耐人寻味。中美贸易战正打到白热化,美国加码制裁,中国半导体本来就压力山大,日本偏偏在这个节骨眼跳进来。以前有人说日本只会谨慎观望,现在看,观望只是等一个最合适的时机。
这事的后果已经显现了。上海港口取消船期,集装箱空在那。东京那边出口申请堆成山,日本企业自己也得耗精力处理。中国这边呢,行业协会紧急开会,企业和高校联手做配方测试,广州的材料企业在推样品,试图争取客户。供应链像被硬生生敲断,所有人只能一边清点库存,一边到处找备选。
但问题是,这些材料不是说有钱就能立刻买到的。研发周期长,工艺门槛高,日本几十年的技术积累摆在那。即便中国这几年政策资金倾斜,投入大量人力,想短时间内摆脱依赖,难度依然极大。你哪怕到2025年,中国高端光刻胶依赖度依旧维持在90%,这已经说明问题了。
日本留了个口子,只是针对敏感材料设限,非敏感的还留出口。但这不是善心,是权衡市场。既要配合美国,又不想完全失去中国这个大客户。可对中国企业来说,哪怕留个口子,也改变不了核心材料断供的风险。
我更在意的是,这会不会让整个半导体链条的风险评估彻底改写。以前大家还想着“多备货”“提前下单”能对冲,现在清楚了,地缘政治一旦动起来,再多库存都只是缓冲,根本挡不住。
所以你看,中国企业开始明显调整策略:资源先给成熟工艺,先进工艺往后靠。科研院所连夜开实验,行业协会一波一波开会。这些反应说明了一个现实,供应链安全已经成了第一位。
问题是,你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?会不会有更多国家跟着日本学这一手?还是中国真能在三五年里把关键材料自己顶起来?这事啊,我是真想知道答案。
声明:本文内容超过90%由作者原创,其余部分通过AI辅助查询收集和验证信息来源,所有内容均经过严格审核与复核。文章旨在传递正能量,杜绝低俗与不良导向。#热问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