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中国足球,到底还能不能看了?
感觉每次一提起这事儿,心里的火就止不住地往上冒,但又不知道该怎么说。你说它烂吧,好像又有点不甘心,毕竟承载了太多人的期望。你说它好,那更是扯淡,简直是拿脚踢球,把观众的心踢得稀碎。
这几天又在网上看到了不少关于中国足球的讨论,什么“实力不如就加入大洋洲联赛”,什么“澳大利亚不回归,我们自己组队”。听起来好像是有点道理,又好像是在做梦。你说加入大洋洲联赛,能捞着一个稳定的出线机会,那固然是好,可这不等于承认自己不行吗?而且,澳大利亚人家凭什么跟你玩?人家本来就是冲着亚洲来的,你这么一搞,不是显得咱们更没底气了?
还有说自己组队的,这倒是有点意思。问题是,咱们自己组队,那能组出个什么样来?别到时候又是一地鸡毛,最后还是得灰溜溜地回到原点。这事儿,真不是说你想咋样就能咋样,背后牵扯的东西太多了,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。
你想想,这都多少年了,中国足球一直是这个德行,起起伏伏,但就是上不去。每次说要改革,要搞青训,要请外援,折腾半天,结果呢?还是那个样子。你说踢得差,还有人能理解,毕竟技不如人。但关键是,有时候看他们踢球,感觉就不是在认真踢,好像是在应付差事,这才是最让人寒心的。
看看人家日韩,虽然不是世界顶级强队,但人家踢得有模有样,有战术,有拼劲,踢完了观众也服气。咱们呢?有时候赢一场球,就能上天,输一场球,就能骂娘,这种情绪的过山车,对谁来说都不好受。
说到实力,咱们的差距到底有多大,有没有人真的去认真评估过?不是那种拍脑袋的“我们应该进世界杯”的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,跟亚洲其他强队,跟大洋洲的球队,我们究竟差在哪里?是技术?是体能?是战术?还是心态?
要是真的分析明白了,就好办事了。你说加入大洋洲,是因为那里的竞争相对缓和,更容易拿到好成绩。这个逻辑听起来有点像“在舒服的圈子里玩”,但如果真的能通过这个过程,让球员的心气儿上来,让他们找回点信心,那也不是完全没道理。毕竟,长期处于失败的阴影下,对一个球队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。
但是,你说澳大利亚不回归,我们自己组队,这事儿得看具体怎么操作。如果只是换个名头,换个牌子,球员还是那些球员,教练还是那些教练,那估计也改变不了什么。关键得看,有没有一套真正科学、长远的规划,有没有一批真正懂球、能干事的专业人士来操盘。
我想起前几年,国内有一阵子搞得很热闹的“校园足球”,也有不少人寄予厚望。可后来呢?好像也是不了了之,最后还是回到了原来的轨道。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,谁又能说得清?是资金不到位?是理念冲突?还是有人从中作梗?
有时候,我觉得,最可怕的不是输球,而是输了之后,没有人真正去反思,没有人真的去改变。大家好像都在忙着找理由,找借口,把责任推给别人,最后还是在原地踏步。这种感觉,比输球本身更让人沮丧。
也许,我们真的需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,去思考一些“非主流”的解决方案。你说的加入大洋洲联赛,或者自己组队,虽然听起来有点“另类”,但如果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改变,让中国足球有喘息的空间,有进步的动力,那为什么不能认真考虑一下呢?
这背后,牵扯到的不只是一个体育项目,更是无数球迷的情感寄托,是国家形象的一部分。所以,与其一次又一次地在失望中循环,不如大胆地尝试一些新的路径,哪怕风险大一些,但只要能看到一点希望,让大家的心里燃起一点火苗,那就值得一试。
总不能一直这样下去,看着我们的孩子,带着对足球的热爱,最后却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消磨殆尽吧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