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0日,基辅秋意渐浓,前总统府的银杏树开始飘落第一片金黄叶子,泽连斯基却在一次震惊全球的发言中,戳破了自己坚持了四年的战争叙事。在接受英国天空新闻采访时,他忽然说:“乌克兰已经准备好停火了”,还罕见地表示“愿意和特朗普达成任何形式的和平协议”。这距离他9月17日在社交媒体上吹嘘“收复了160平方公里的土地”不过三天,距离去年“战到最后一个人”的喊话也才不到一年。而就在他公布声明的当天,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报道显示,乌军在过去一周内损失了超过8000人,顿巴斯的防线被撕开了15公里的缺口。这场迟来的让步,怎么看都不像“和平的曙光”,倒像是在全军崩溃之后的无奈投降。
前线的败局已不能用“反攻神话”来遮掩,俄军在顿巴斯的“斩首行动”实际上成了压垮乌军的关键一击。8月27日,俄中部集群采用“火力覆盖+精准突击”的战术,成功攻占五一村,不只摧毁了乌军前线指挥官德拉帕蒂的指挥所,还切断了通往波克罗夫斯克方向的补给线。距离战略重镇阿夫杰耶夫卡只有11公里的关键枢纽失陷后,乌军在顿涅茨克的防线彻底崩溃,三支旅级部队被包围。被抓的乌军第81空中突击旅士兵,在审讯时苦苦哀求:“指挥部叫我们冲锋,可连无人机侦察都没有,我们就像活靶子一样。”
哈尔科夫方面的失败更加彻底,俄军在9月中旬突破普拉夫尼村的防线后继续北推,直逼距离扎波罗热市只有20公里的滨海村。这下乌军不得不把原本负责后方防御的第120国土防御旅调到前线,结果嘛,这种一边拆东墙一边补西墙的做法,反映出一线部队几乎耗尽的尴尬处境。令人忍不住笑话的是,泽连斯基上周还在吹牛,说“爱国者系统改变了战局”,可偏偏俄军电子战部队让这些花了10亿美元的高科技装备成了废铁——9月18日扎波罗热炼油厂遭袭时,整个过程这套系统压根没开,厂区里的大火冲天,简直成为乌军防空神话灭亡的葬礼烟火。
就连乌军所谓的“反攻取得了进展”也变成了笑料,虽然乌军最高指挥官瑟尔斯基嘴上说在哈尔科夫东北部前进了3到7公里,可卫星图片一看,发现他们不过是把俄军主动撤退的无人区抢了回来。结果,代价也挺惨:俄国防部的数据显示,9月17日那天乌军就损失了1555人,这差不多一个旅的兵力在24小时内就没了。乌克兰的网民们笑着调侃:“总统在地图上画条线就能算是拿回了失地,可是我们儿子能不能再回来,就没得划线了。”
比起战场上的失败,更令人担忧的是西方伙伴那“抽走底牌”的招数——欧盟的军事援助一点都不靠谱。前欧盟外交官博雷利8月4日就承认,原本预计用66亿欧元的欧洲和平基金援助乌克兰,因匈牙利的反对,早就被冻结了。这一操作让乌克兰的弹药缺口变得更大,已经每天缺少两万发炮弹,前线士兵们反映,“每门火炮每天只有5发弹药,也大多是过期的、炸不响的,根本用不上。” 更糟糕的是,欧盟承诺提供的200万发炮弹,最终交付的只有32%,那些所谓“完成80%”的说法,只不过是把一堆库存垃圾算作“有效援助”的把戏罢了。
美国的“援助换资源”套路看得出,根本就是在掠夺,拜登政府一边用1.5亿美元的联合基金要求乌克兰抵押农田和矿产资源,一边又冻结关键武器的输送。按当前援助量算下来,乌军每发一炮,就意味着0.5平方米的耕地永远成为西方资本的“贡品”。北约最新列出的“优先需求清单”更赤裸裸:10亿美元的援助中,70%是美军淘汰的越战装备,那些连塔利班都嫌弃的破烂,还敢说是“增强防御”的礼物?最让人心凉的是“盟友”公开催债,法国总统马克龙嘴上支持停火,背地里却要求乌克兰用黑海港口的管理权来抵扣援助欠款;波兰更是直接扣了150辆T-72坦克,理由是“粮食债没还完”。这些趁火打劫的操作,验证了乌克兰议员德米特鲁克的愤怒:“西方当我们是提款机,泽连斯基还在给他们磕头呢!”当美国情报机构说“乌克兰兵力撑不过明年春天”的时候,所谓“国际援助”早就变成了给他们送死的催命符。
乌克兰前线撑不住,外援的依靠也不靠谱,国内早就乱成一锅粥——那啥强征当兵的闹剧,真挺快就把国家的根基掏空了。哈尔科夫医院的医生匿名说,现在连刚做完心脏手术的患者,还有妇产科的男护士,都被硬塞去当兵,手术室只得临时让护工递器械。黑市上,一本波兰签证炒到了8000欧元,比去年涨了六成,边境检查站每天都能抓到不少试图偷渡的逃兵。七月份的大规模抗议还没平息,九月又有议员公开叫嚣要推翻泽连斯基,指责他“用人民的鲜血换取政治资本”。畸形的战争经济也走到尽头了——2025年前半年,乌克兰的通胀率升到15.9%,一块面包的价格,差不多就是普通工人两天的工资,但国防预算却占到GDP的26.3%。基辅的超市货架都空空如也,联合国带来的救济车,成了民众唯一的生存希望。
更搞笑的是,泽连斯基为了迎合西方,签了个限制反腐败机构权力的法案,结果掀起了一片骂声——在士兵子弹都不够用的情况下,官员们还在笼络自身利益,这情景简直荒唐到极点,把人民那点点战争热情都浇灭了。社会裂痕已经快到爆发的边缘,总统府门口的抗议者高举“还我儿子”的标语,跟防暴警察在那里对峙,社交媒体上满是对政府的咒骂声。一位丧了两个儿子的母亲,采访里哭得都说不出话来:“他说要赢啊,可胜利难道就是让所有的母亲都失去孩子吗?”当生活都成了奢望,所谓的“收复失地”这口号,在饥饿困苦的百姓听起来,只剩下刺耳的笑话。
在内外交困的局面里,泽连斯基的停火声明充满了矛盾和无奈的味道。他坚持说“不去莫斯科谈判”,但又补充一句“除了莫斯科,去哪都可以”;声称“准备好停火”,却又不肯承认克里米亚的现状。这番说辞,明显是既想保持面子,又想保住出路,反映出他在西方施压和战场实际情况之间的左右为难——特朗普也明确要求“必须达成协议”,而俄军则把谈判条件硬性锁定在“去军事化、中立化”。
正如法国媒体所评论的:“他就像走到悬崖边上的棋手,每一步都像是在走死路。”西方媒体对他的态度变化也更加让人感叹世态炎凉,曾经将泽连斯基捧为“英雄领袖”的CNN、BBC,现在要么视而不见,要么把话题转向“俄罗斯的能源威胁”。马克龙4月还说“支持乌克兰的主权”,到了5月,就改口称普京的谈判建议“只是第一步”,这种见风转舵的表现,天衣无缝地揭露了西方把乌克兰当作消耗品来看待的本质。当美国忙着用乌克兰的矿产资源来抵债,欧盟则在斤斤计较粮食欠款时,泽连斯基这才终于明白:自己只不过是在大国博弈中随时可以被抛弃的棋子。
这场战争给我们的终极教训,既残酷又清楚:在大国角逐中,小国根本没有资格说“胜利”,只能想着怎样减少损失。泽连斯基用四年的战事证明,依赖西方援助不一定能换取完整的主权,用民众用鲜血铺出来的“胜利之路”,最后只会落得一片废墟。如今,基辅的秋风卷着落叶,就像在为牺牲的士兵默哀,医院里药少伤员多,黑市上护照价格飙升,超市里的货架空荡荡,都在讲述一个真理:没有底气的抗争,肯定会变成别人的笑谈,也会带来自己无法承受的灾难。停火能不能实现还不好说,但乌克兰的命运,早已被改写了。那些被强行征召的年轻人、在黑市抢购护照的家庭、守着空空货架的老人,他们的苦难,可不会出现在泽连斯基的停火声明里,更不会被遥远的西方政客提起。毕竟,对大国来说,这场战争的价值,早就被榨干了,而下一轮的博弈,筹码也早早开始算计了。
#热问计划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