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考成绩一公布,那些刚经历过一段“地狱式”苦战的学子们,也都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轻松假期。一打开朋友圈,毕竟是高中毕业生们的日常,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父母花了大价钱买了豪华的电子设备,现在可以尽情玩游戏了;出去旅游的,爬山看海,还去了赛里木湖,跟主持人撒贝宁一样说“我来过赛里木湖了,没白活”;奔向演唱会的,终于见到了自己一直挂念的歌手现场演出。
很明显呢,小孩想过个开心的暑假,少不了一个字:钱!把目光从屏幕上挪开,看看身边普通人的高考假期,要是过得还不错的,基本都是宅在家里啥事也不干;要是不太顺利的,就有人出去了打工,或者帮家里干点活。
这种生活方式,让一些孩子心里不是滋味。有个刚刚高考结束的小女孩,因为父母赔不起一万块在网上发声抱怨:“没钱你还生什么孩子呀?”
生孩子需要很多钱吗
有人说了,我们小时候也没这么多事儿嘛,多养一个孩子不过是添个碗筷罢了,还能帮家里干干活,减轻点负担。这其实反映出“孩子”这个角色的定位发生了变化,过去社会里,孩子是劳动力,也是养老的刚需,养育成本只够保障基本温饱,投入不大收获却还挺高,完全算是划算的事。
从农业社会转入工业社会之后,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一路往上飙,从怀孕、生产到教育,生娃这事儿变成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持续投入。
咱们来算算,到底养个孩子,要花多少钱呢?
从怀孕一开始,那些像B超、血常规、尿常规、肝肾功能和激素水平的常规检查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接连不断,花的钱大概几千块。到了孕中期,还得加上唐氏筛查、四维彩超以及无创DNA检测这些特别的项目。等到孕晚期,之前的检查都要再次做一遍,还得装上胎心监护设备,那费用可就又上去了。
这只算是“顺风顺水”那会儿的情况,要是孕妇有糖尿病啊、高血压啥的妊娠合并症,那花的钱可能就不像想象的那么平静了。要是产检时查出来孕妇或者宝宝有些异常,那就得做羊水穿刺啥的深入检查了,费用当然也会往上涨。
这会儿,刚当爸妈的他们真是感受到“花钱像流水”了,不过这还只是个头。接下来还得花几万块钱搞定分娩生产,产后护理也要几千到一万块左右,再加上奶粉、纸尿裤、衣服啥的,新生儿这些用品也是一大笔开支。
算起来,等孩子满一年,准备的资金差不多得几万块,稍微宽裕一些的话,可能得超过20万。
就到这里就完了?还早呢,孩子开始跑了,上幼儿园也得花钱,好不容易进入义务教育阶段,开销才算减轻一点。爸妈们终于松了口气,重新回到工作岗位,却发现放学没人接,托管班得掏钱,等着等着,孩子再大点能自己照顾自己时,又开始上高中,学费、杂费接二连三扑面而来。
一边熬着,一边期盼,终于迎来了孩子上大学的日子。四年的本科,光学费和生活费就得掏出十几万,普通人为了挣钱拼命干活,结果到这时候一数,房贷、车贷再加上孩子的学费,家里存款差不多也用光了。要是孩子还不懂事,问你没钱干嘛要生孩子,那真是把人气得两眼发黑,感觉天都快塌下来了一样。
穷人到底该不该生?
咱们刚才算过账,心里都明白了,养一个孩子得花不少时间、金钱和精力。要是不生,是不是轻松不少?资金也省了,时间也宽裕了,能做自己喜欢的事,买心仪的物品,周末时叫上几个好友一起吃吃喝喝,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惬意啊!
随着岁数一天天长大,那些曾经喜欢的东西热情也慢慢散去,朋友们也懒得叫上他们,大家都忙着自己的家庭转一圈,整个世界变得愈发狭窄,日子也逐渐变得没那么有趣了。
有了孩子的家庭,烦恼和快乐都多了不少,生活变得丰富多彩,老了还能有人照顾。这个时候,没生孩子的那一帮可能会觉得要是当初要个娃就好了。
咱们换个角度看看孩子那边,发现那些“没钱别生”的说法,基本都是从一些特别贫困、根本养不起孩子的家庭里出来的。这些家庭连孩子的基本营养、健康和正常上学都难以保证,却偏偏又生了一个又一个。
对于那些生活还算普通、能满足孩子基本需求的家庭来说,如果孩子提出类似的责怪,也会招来网友们的批评和建议。有不少大学毕业生会出来劝说,说等自己工作了才真正体会到挣钱的艰难,大家的眼睛可是雪亮的,孩子也不是毫无情感的“吸血鬼”。
不能让孩子吃山珍海味,健康营养才是硬道理;不能带孩子挥霍奢侈,多点鼓励和肯定就够了;不能带孩子环游世界,陪伴和关心才最重要。只要父母用心付出,孩子自然会懂得。难不成因为没有钱坐奔驰宝马,就非得挤地铁才算生活?
穷人要看能不能生!
“能不能”这个话题也挺火的,依我看,把“该不该”换成“能不能”一问,问题是不是就更简单明了了?
主要还得看自家的经济情况,咱们算过账,养孩子的花费虽然不少,但一般人谁都能凑合着应付。可要是两个人收入平平,连维持自己都难,还指望家里父母帮忙,那孩子一出生就挺不容易的,答案基本就说“不能!”了。
要是跟伴侣之间基因不合,或者自己带有遗传疾病,那就得好好考虑不能再生了。否则,孩子一出生可能就像天塌下来似的,养育的花销也会大大超出通常的范围,整个家庭都可能陷入无底的深渊。所以,打算要孩子之前,一定要进行相关的检查,免得出现不可挽回的悲剧。
当我们有能力生育并决定要孩子时,就得承担起做父母的责任。遇到压力和难题时,要保持耐心和坚持,逐步解决,而不是生下来后只顾自己享受,漠视孩子的安危。这种人根本不配成为父母。
教育这个事儿,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也不是只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能让他们变得出色、回报父母、振兴家族。自己都做不到的事,还何必把压力都推给孩子呢?比起抱着这种幻想,倒不如专心点去教导,悄悄滋养着孩子,就像润物细无声,静待他们逐渐成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