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交通局最近干了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:花五个月研究“北极鲶鱼”事件,最后甩出一句“不属于公开范围”。这操作堪比用算盘计算火箭轨道——认真但没用。更魔幻的是,从故宫奔驰女到江西周公子,但凡涉及特权阶层的“研究”,结局总像烂尾楼,只剩一堆问号。如今连老百姓都学会自嘲:所谓“研究”,大概就是让时间当橡皮擦,把真相抹成一片模糊。
事件像剥洋葱般层层展开:网友发现“北极鲶鱼”晒过的豪宅、名表与退休干部收入严重不符;纪委介入后却陷入静默;深圳交通局最终用一纸公文给事件盖上“研究完毕”的戳。普通市民老张在茶余饭后吐槽:“我交个违章罚款,系统三秒就锁定我身份,查个官员财产倒要研究半年'?”社交媒体上,#研究式敷衍#话题下,有人贴出对比图:农民工讨薪三天立案,而“北极鲶鱼”事件调查进度条堪比蜗牛赛跑。
表面看,舆论似乎被一纸回复浇灭了。专家们开始讨论“隐私权与公共利益的边界”,甚至有声音称“过度追问会损害政府公信力”。但暗流从未停止——知乎上一篇《“研究”的十万种用法》被疯狂转发,作者统计发现:近五年涉及官员的舆情事件中,67%以“正在研究”收场。更微妙的是,深圳某社区突然撤下了所有“政务公开”宣传海报,取而代之的是“和谐社区”标语。
反转来得猝不及防:有网友扒出“北极鲶鱼”爷爷任职期间,其分管领域曾中标多个亿元级工程。工程招标文件显示,中标公司注册地址竟是某城中村早点铺。舆论瞬间炸锅,连官媒都发文质疑“研究是否在研究该研究的问题”。深圳交通局电话被打爆,接线员统一回复“领导在开会”——这次连“研究”都懒得说了。
事态看似缓和,实则危机更深。法律界人士指出:若按《政府信息公开条例》,涉及公共资金使用的部分必须公开。但蹊跷的是,相关工程档案突然被标注“密级调整”。与此同时,某退休干部在酒局上的录音流出:“现在查账?先让他们把二十年前的账本找齐再说!”而普通市民的投诉信依旧石沉大海,信访系统显示“已转交”的状态亮了三个月。
某些部门把“研究”玩成了行为艺术:研究时间越长,结论越像魔术师手里的鸽子——看着热闹,最后啥也没有。他们或许忘了,老百姓早不是当年举着报纸等消息的群体。当“拖字诀”遇上微博热搜,当“正在办理”碰上抖音直播,这套祖传手艺活像用BP机约网约车,既荒诞又心酸。更讽刺的是,他们一边要求群众“依法维权”,一边自己把法律当橡皮泥捏。
当“研究”成了万能挡箭牌,是不是以后老百姓去办事也得先交份《关于本人是否需要本服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》?有人说“要给政府处理时间”,可五个月连恐龙化石都能鉴定出来了,却鉴定不出一份工资单。到底是技术难题,还是态度问题?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“研究”成果——当然,我们承诺会在适当时候给予回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