辉达娱乐

你的位置:辉达娱乐 > 产品展示 >

“东江游击队之母” 李淑桓:办学传爱国志,送七子抗日,47 岁牺牲,成东江抗日史上不朽丰碑!

点击次数:186 产品展示 发布日期:2025-09-18 14:34:17
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中,有一位平凡却伟大的女性,她以柔弱身躯扛起家国重任,用生命诠释爱国情怀,她就是被尊称为 “东江游击队之母” 的李淑桓。这位来自广东鹤山的母亲,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,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抗日壮歌。 李淑桓原名李壶娴

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画卷中,有一位平凡却伟大的女性,她以柔弱身躯扛起家国重任,用生命诠释爱国情怀,她就是被尊称为 “东江游击队之母” 的李淑桓。这位来自广东鹤山的母亲,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,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抗日壮歌。

李淑桓原名李壶娴,自幼熟读诗书,骨子里透着一股坚毅果敢。1913 年结婚后,她在广州开设 “时修” 女私塾,亲自执教,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年轻一代心中。1930 年,为寻求更广阔的育人空间,她举家迁居香港,继续办学事业。

在香港的校园里,她不仅传授文化知识,更始终关注着国家命运。彼时,民族危机日益深重,她的课堂不再局限于四书五经,而是充满了对家国的关切。她向学生们讲述救国道理,积极灌输爱国思想,在无数青年心中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火种。在她的影响下,许多学生主动加入抗日宣传行列,成为抗日浪潮中的新生力量。

九一八事变爆发,东北沦陷的噩耗传来,李淑桓悲愤交加,挥笔写下《哀国难》一文,字里行间满是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。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,也让她从一名教育者,逐渐成长为坚定的抗日志士。她在香港的住所,成了在战斗中与部队失联战士的 “避风港”。

即便自家生活困难,她也总是想尽办法为战士们提供食宿,还冒着生命危险联络党组织,帮助战士们重返战场。“你们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,我有的吃,你们就不会挨饿,放心吧,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”,这句温暖的话语,让无数彷徨无助的战士感受到了家的温暖,他们亲切地称她为 “郭妈妈”。

全面抗战爆发后,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” 的信念在李淑桓心中愈发坚定,她开启了令人动容的送子参军历程。1939 年 5 月,李淑桓跟随慰问团回东江探望在部队的儿女时,毅然将双胞胎四子郭显和、五子郭显乐送上战场,加入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。

在部队欢迎慰劳团的大会上,她把 5 个身在部队的子女叫上台,按高矮次序站好,坚定地说:“国家兴亡,匹夫有责,抗日人人有责。我大儿子去延安参加了八路军,三儿子在香港做抗日救亡工作,其余的都在这里,最小的儿子才 9 岁,等他再长大些也送来参军。” 这番话掷地有声,现场群众和战士无不热泪盈眶,被这位母亲的家国大义深深震撼。最终,她先后将 7 名儿女都送上了抗日战场,用行动诠释了 “舍小家为大家” 的崇高境界。

1941 年 4 月,经党组织批准,李淑桓带着幼子郭显隆来到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,以大塘村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,秘密从事抗日民运和交通情报工作。然而,危险悄然而至。

同年 9 月,国民党顽军纠集千余人突袭大岭山,正在教书的李淑桓来不及转移,不幸被捕。面对反动派的多次严刑拷打,她始终大义凛然、坚贞不屈,怒斥道:“你们要杀就杀,我死了,还有我的儿子,还有许许多多的爱国抗日志士,你们杀不绝,他们一定会替我报仇!” 这一年,李淑桓年仅 47 岁,为抗日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

李淑桓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回革命根据地,广大群众挥泪相告,悲痛万分。她的七子郭显隆继承母亲遗志,跟随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,成为一名小交通员。1942 年 “三八” 国际妇女节,东江纵队机关报《东江民报》刊登了李淑桓的英勇事迹,号召全体军民学习她崇高的革命气节。

如今,在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内,《李淑桓送子参军》的大型墙画依旧向人们诉说着这段感人历史。正如纪念馆讲解员陈梦所说,李淑桓的故事,是一位母亲、一个家庭的抗战史诗,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生动写照。她的爱国精神跨越时空,至今仍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、砥砺前行,在新时代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