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2月,美英苏三方领袖碰面,本想着商量怎么结束这场战争,又顺便拉好未来世界的格局,结果搞出个叫“雅尔塔体系”的东西,把日本给套牢了长达半个多世纪。至于咱们中国,原本也差点被这套体系捆住手脚,可没想到,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成功挣脱出来了。
大国暗中谋划远东局势,亚洲的格局也逐步浮出水面。
二战接近尾声,欧洲的战场上盟军频传佳绩,苏联军队也已逼近柏林,美英苏三方认为是时候坐下来谈谈战后的安排了。罗斯福、丘吉尔和斯大林这三位领导人,就选在克里米亚的雅尔塔,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,从2月4日一直开到11日。
乍一看,这次会议是为了协调对德日的作战行动,可实际上他们暗中在划分势力范围。苏联希望在远东多捞些好处,作为交换条件,同意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派兵攻打日本。
最后,协议里就把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岛交给了苏联,还包括大连港国际化、旅顺用作苏军基地,以及中东铁路的联合作业啥的。这些条款明显涉及中国的领土,但中国作为盟国,完全没被邀进去知情。蒋介石几个月后才从美国那边得知这些内容,这也成了后来被叫作“雅尔塔秘约”的原因。
这套体系的核心其实就是美英苏三家为了保持战后平衡,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。联合国建立的框架在会议上也敲定了,虽然中国被列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,但实际上的待遇跟这个地位并不对等。德国被分成了四个占领区,日本作为战败国,自然成了重点照顾对象,联合国宪章里的敌国条款把日本列为潜在威胁,政治地位一直比别人低一截。
苏联在远东的扩张,直接打击了中国在东北和外蒙古的掌控,外蒙古的独立就是从这儿埋下的种子。美英为了让苏联去对付日本,不顾及中国的利益,这一折腾,整个亚洲就变成了他们手里的棋盘,日本和中国都像是待宰的羔羊似的。
战后日本投降,苏联按照协议派兵东三省,1945年8月8日正式宣战,百万大军猛然袭来,关东军节节败退。这一举措加快了日本的投降步伐,不过也让中国的东北变成了真空地带,国共两党纷纷开始争夺。
雅尔塔体系实际上是大国利益博弈的体现,虽然维护了战后局势的稳定,但也埋下了冷战的伏笔。美苏很快从合作伙伴变成了竞争者,欧洲被铁幕划出了一条分界线,亚洲的局势也逐渐定型。日本失去了军事自主权,只能成立自卫队,经济虽然逐步恢复,但始终处在美国的影响之下。
中国本来也有可能被这套体系拆分,美苏俩都想让国共内战持续下去,结果就会变成南北分裂,就像德国被划成四块那样,分成多个部分。当时丘吉尔还反对把德国分得太散,但实际上美苏的方案是分为七个部分。幸亏中国没有走那条路,否则今天的历史可能完全不同。这套体系对亚洲的影响远不止表面,它让一些弱小国家难以崭露头角,比如日本,也深陷其中的泥淖里。
日本的枷锁真是难以挣脱,一个国家在战后那段时间一直被各种限制束缚着,经济、政治都受到了很大影响。而咱们中国呢,在经历了三年的艰难时期,奋力突围,逐步走出困境。虽然过程不易,但坚持下来,终于看到了曙光,完成了许多转折。
战后,日本被雅尔塔体系紧紧绑住脖子,整整半个世纪都没能翻身。1945年投降之后,美国占领当局把控一切,麦克阿瑟硬是推动制定新宪法,第九条一出,日本不允许拥有军队,只能组建自卫队。联合国的敌国条款让日本在国际舞台上一直是二流公民,不管经济发展得多牛,政治地位始终上不去。
到了1950年代,日本经济开始腾飞,主要靠出口制造业在全球大展拳脚,但到了1980年代,美国可就受不了了。1985年9月22日那天,在纽约广场酒店,日美德法英五国财政部长一起签了广场协议,逼着日元去升值。没过多久,三个月不到,日元对美元就涨了20%,结果日本的出口产业受到很大打击,汽车和电子产品的价格优势没了,企业只得把工厂搬到东南亚去。
这协议表面上是为了解决美国的贸易逆差,实际上呢,美国用一些体系外的手段偷偷打压日本。日元升值之后,日本央行为了促进经济发展,把利率从5%降到2.5%,结果资金大量涌入股市和房地产,泡沫越吹越大。东京的地价飞涨,曾经有人说帝国饭店的地块都能买下一整个加州。
到了1990年代初,泡沫破裂,股市从三万多点跌到了一万多点,一波企业倒闭潮接踵而至,银行坏账堆得满满的,日本经济也陷入了所谓的“失去的十年”,不过实际上这个停滞还持续了二十多年。海外投资也受到了重创,美国不仅提高关税,还控诉日本偷技术,还收购了不少日本的高科技公司。
日本在对美贸易中占据了相当大比例,基本上没有多少抵抗的余地。因为按照雅尔塔体系的划分,日本被定为美国的小弟,派驻的驻军监控着,政治上也缺乏自主权。如果日本早早挣脱了这个束缚,也许早就发展成真正在世界舞台上的大国了,不过呢,它被限制得死死的,经济再强也没啥用。
中国的情势完全不一样,短短三年就摆脱了这个陷阱。1946年6月,国民党发动了全面攻击,解放战争正式展开。美国和苏联原本打算借内战来拆散中国,让国民党和共产党分隔南北,各自为政,就像他们处理德国那套方式似的。
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解放军,从守势变成攻势,1948年至1949年的三大战役彻底改变了形势。辽沈战役持续了从1948年9月12日到11月2日,歼灭了国民党大概47万人,东北全境也随之解放了。
淮海战役在11月6日拉开帷幕,一直打到1949年1月10日,歼灭了55万国民党精锐,基本上没剩啥了。平津战役则是从11月29日开始,经过几个月,到了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,歼掉52万敌人。三大战役一共歼灭了154万敌军,导致国民党主力彻底崩盘。
1949年4月,渡江战役展开,百万大军南下,4月23日攻占南京,国民党残余部队退到台湾。到10月1日,新中国宣告成立,国家实现统一,主权完整。这三年真是关键时刻,早一点儿的话,国民党还占优,美苏都没有急着插手;要是晚一些,欧洲柏林危机结束,美苏腾出手来的时候就得麻烦了。
从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,柏林被封锁,美苏在欧洲展开了对峙,飞机空投物资,根本没时间管亚洲的事。中国也就在这样的时候自己扛过去了,跳出了雅尔塔的束缚。与日本不同,中国没有被外部势力牵着走,而是靠内战的胜利实现了统一,把雅尔塔体系在中国彻底搞垮。三年的突破,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战略决策,要是再拖一拖,估计中国也会像日本那样被绑得死死的。
日本和中国的发展路线真挺有意思的。日本经济蹿升得挺快,但政治上受限制不少;反倒是中国统一以后,逐步展现出强大的实力。广场协议一出,日本开始走下坡路,这也证明了体系的限制实在挺紧的。中国一旦突破这些束缚,就能更好地参与国际大国的角逐,这两者的差距也就明显了。
冷战的余韵还在,日本逐渐放松那些束缚。
冷战一开始,雅尔塔体系和冷战格局互相缠绕。1949年,北约诞生,接着1955年华沙条约也加入战局,二者形成对峙,美苏两大阵营不断演练军演。雅尔塔主要限制德国和日本的势力,而冷战的范围则扩展到了全球,彼此争夺霸权。
1991年苏联一解体,华沙组织也散伙了,可北约依旧在不断向东拓展,继续存在。雅尔塔体系没真的完全倒塌,日本和德国经济都挺强,但军事方面啊,还差点儿意思。日本自卫队从1954年就开始组建,但被宪法第九条绑得死死地,不能集体自卫。冷战结束后,日本也慢慢开始松动了,比如参与联合国维和,派出部队到海外一步步走出去。
2015年,日本通过了新安保法案,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,这个可算是解开了多年的禁令。安倍政府挤破头,硬是推动了这事,国会里辩论的火爆得很,到了9月19日,参议院就顺利通过了。从此,自卫队不仅能协助盟友作战,还能采购装备,扩大实力。自1960年修订的美日安保条约,那时候关系变得更宽松一些,美国驻军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联合军事演习也越做越频繁了。
日本逐步放松了非战自我限制,军事方面的动作也越来越明显,美国也是在背后推波助澜。这么搞的目的就是用日本来牵制邻近国家,毕竟历史教训还历历在目。当年张伯伦靠绥靖德国,结果酿成了二战,现在若是走这条路,风险可不小。雅尔塔体系虽然表面上有维护和平的作用,但实际上本质就是大国为了自身利益,扩张欲望很强。
中国不断增强自身实力,经济和军事同步提升,积极应对各种纷争。北约不断扩展,冷战思维的遗留问题依然存在,日本的动向也不能掉以轻心。如果日本完全放开限制,亚洲的局势就得大变样。中国崛起,带来了不少机遇,也让很多难题变得更容易应对。雅尔塔体系的影响还在,但中国早已走出阴影,成为其中的受益者。看日本半个世纪的束缚和中国短短三年的突破对比,真是值得深思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