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归重磅警告!胡锡进发声,真相令人惊愕
回国的海归是香饽饽还是“潘周聃”?
“听说你是海归,那你能秒速破解算法吗?”
“留学回来的?英语是不是十八级了?”
“在国外待了几年,不会不适应咱国内的节奏吧?”
这些“灵魂发问”,是不是戳中了你的小腰子?如果你是海归,多半听过类似的骚话。如果你不是海归,可能也怀疑过这些套路。但今天咱们不聊闲的,专挑深的。海归,咋成了“背锅侠”?
四种“海归偏见”盯谁谁躺枪
你以为海归只是背点留学贷款?不,他们还得背这些莫名其妙的“标签”!
论调一:海归=万能天才
有些人眼里的海归,仿佛吃了知识加速包。技术?商业?哲学?没你不会的!但真相是:谁不是在国内头秃?论文赶得昏天暗地,毕业熬到心力交瘁。海归是普通人,不是程咬金,不能啥都拿“三板斧”砍啊!
论调二:海归=高攀不上
“我听说你留学几年,肯定眼光高吧?”有些人觉得,海归回来后就自带光环,几乎“高不可攀”。拜托,海归日常赶地铁、抢外卖、租房子也没少操心,就别捧完再刻意贬了,都是辛苦打拼的小凡人。
论调三:海归=文化迷失
还有人觉得海归被国外“洗脑”了,回不来了。“百分百西化,过得不接地气?”事实却是,很多海归比谁都爱家乡,一边适应国外生活,一边当家乡代言人,朋友圈晒的最多的还是家乡的美食和风景。文化认同满分好吧!
论调四:海归=水货
当然也有另一极端,觉得海归不过是镀了一层金。“留学回来能干啥,还不是只会‘泡咖啡馆’?”这种论调简直把水泼到脸上。大多数海归并不是在国外度假,努力学得五脏俱全,连吃饭习惯都因赶论文变成速食模式。
海归是个“潜力股”,别光盯着外包装
为什么这些论调层出不穷?其实是社会对海归期待值过载。海归曾经被视为稀缺资源,但现在越来越多,反而导致“滤镜破裂”。
但——以偏见定义海归,未必公允。毕竟海归是多样的,学历、经历、能力都千差万别,是一张张丰富的履历,而不是一颗个统一生产的“螺丝钉”。一个团队确实需要海归的视野,但更需要所有人各自贡献特长。不要盲目将他们捧上神坛,也别急着把他们从天上打下来。
重视他们的努力和真实实力,才是避免“海归标签化”的关键。
写到想跟你唠唠,“标签化”不止针对海归,其实社会上任何一个群体都在被各种“定性”:小时候别人问,你考了多少分;长大后问你赚了多少工资。而这些问题的答案,就像是大家判断你的“价值”的操作指南。
留学归国也好,本土奋斗也好,重点从来不是你去过哪儿,而是你有没有学会一件事:更踏实地活出自己,这样别人才看得见你的真正光芒。
“光环是虚的,实力才是硬通货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