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年,在美国军事圈里悄悄流传起一个说法:每当美军飞机在东海、南海遇到中国军机,进行拦截、伴飞,甚至“热情招呼”的时候,发现迎接他们的,常常不是中国最新的隐形战机歼-20,而是那款看起来稍微“旧点儿”的歼-11。
有美军飞行员甚至打趣说:“都快和歼-11成老熟人了。”究竟为什么中国采用这款由苏联苏-27衍生出来的重型战机,成为应对美军前线行动的主要力量呢?
歼-11虽说不是中国空军里最厉害的战斗机,但它绝对是数量最多、布置范围最广的重型机型之一。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引进然后实现国产化之后,歼-11系列一直在不断升级,像歼-11B、歼-11D什么的就接连出现,雷达、电子设备、挂载武器这些方面早就不是当年那个“苏-27模仿”的样子了。
更关键的是,歼-11的航程比较远,留空时间也长,能携带的弹药多,非常适合长时间、大范围的巡逻行动。东海和南海地盘大,美军侦察机和轰炸机经常靠近活动,歼-11凭借出色的滞空能力,能高效完成拦截和监视任务,不用频繁起降,也不影响作战效率。
在这方面呢,歼-20作为那隐形战机,更强调的是在先进技术支持下的制空作战,平时巡逻这类“常规任务”倒是大多由歼-11这一类机型来搞定。
歼-11之所以频繁出动,主要还是跟它的部署地点和任务安排有关。中国沿海的航空兵部队都配备了歼-11,保持着常态的战备状态,能灵活应对突如其来的空中情况。一旦雷达发现敌机靠近,值班的歼-11就能立马起飞,进行识别和追踪,反应速度挺快的。
另外,歼-11作为双发动机的大型战机,飞行起来特别稳当,还能挂载各种空对空导弹和中继吊舱,既能用来吓唬对手,也能干电磁干扰或者陪飞监视,战术打法挺灵活的。
有不少国外媒体也提到,中国的飞行员在操控歼-11应对外方飞机的时候,表现得挺专业,动作干净利索但非常果断,让美军留下了挺深的印象。
有人可能会问,为什么不多派点歼-16或歼-10C呢?其实中国也安排了这些型号,不过歼-11还是挺难替代的。歼-16虽然更先进,可目前装备数量不多,主要还是用在海对海和对地打击方面。至于歼-10C,它算中型战机,航程和空中滞留时间比起重型的歼-11还是要差点儿的。
歼-11经过这些年的使用和维护,整体表现挺可靠,花费也算合理。在平常拦截这样的高强度、高频率任务中,它的表现特别划得来。简单说吧,就像家里要干大事,第一拿起的往往就是那把最顺手、最耐用的工具。
美军之所以老是“遇到”歼-11,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美军事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。据五角大楼的报告显示,2022年以后,美军飞机在中国附近飞行的次数和频繁度都明显增加,而中方的反应也变得更加积极主动。这么一来,这种“互动”多了,自然让歼-11这些一线战机的曝光率也跟着上升。
另一方面,美军也意识到,歼-11只是中国庞大空中力量中的“小部分”而已。这背后,是中国空战体系的全方位支撑——预警机、无人机、雷达网和数据链合作联动。虽然单架飞机的性能可能不是最先进,但整体的应战能力,绝对不容忽视。
所以说,歼-11能成为对抗美军的主力,既是因为它自身性能扎实、适应任务的能力,也展现了中国空军在一线兵力部署上的实用主义。它或许没有歼-20那么亮眼,但绝对是中国防空体系中真正稳固的中坚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