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29日傍晚,上海浦东新区临港大道上,货车司机老陈蹲在驾驶室里刷着手机屏幕。台风“竹节草”的预警信号像一块烧红的铁,烫得他心神不宁——下午刚接的建材运输订单,此刻被临时取消。像老陈这样的日结工群体,正被这场即将登陆的台风推向生存的夹缝:停工意味着断炊,冒险开工则可能被狂风暴雨吞噬。
气象台数据显示,“竹节草”已升级为强热带风暴,中心风力达10级,裹挟着每小时100毫米的暴雨向浙江三门至江苏启东沿海逼近。在浙江舟山,码头工人老周正和工友连夜加固货箱,他们刚接到通知:所有露天作业必须在21点前停止。“台风天工钱照付吗?”老周没敢问出口。过去三年,他经历过四次台风停工,没有一次拿到过补偿。
对于临时工而言,台风从来不只是天气新闻。在深圳盐田港,装卸工阿强盯着手机里“橙色暴雨预警”,盘算着要不要冒险接一单夜班。去年“苏拉”台风过境时,他因抢修设备摔断腿,医药费花了三个月工钱,最后通过工会调解才拿到部分赔偿。“现在连送外卖都要看天吃饭。”阿强苦笑。
这场灾害暴露了零工经济的脆弱性。据全国零工市场调研,超60%的日结工没有劳动合同,仅12%购买过短期意外险。当台风切断物流链、关闭建筑工地,他们往往最先失去收入来源。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城,经营小超市的林女士说:“平时一天能赚800块,台风天货架空了大半,还要付三倍工资请人守店。”
但困境中亦有微光。上海浦东新区工会临时开通的“灾害应急岗位”平台,24小时内为500余名滞留工人匹配了超市理货、物资分装等短期工作;杭州某物流公司启动“台风补贴计划”,为冒雨配送的骑手发放每日200元津贴。更令人感动的是民间互助——在江苏昆山,一群装修工自发组成“抢险队”,用三天时间帮受灾农户抢收蔬菜,换回维持生计的订单。
法律援助也在加速跟进。7月29日,司法部启动“台风季劳动者权益保护专项行动”,重点打击“以天气为由拒付工钱”“转包逃避责任”等行为。北京某律所合伙人张律师提醒:“即使没有合同,微信聊天记录、工作群通知都能作为维权证据。”
夜幕降临,老陈发动了空车。仪表盘上的天气预报不断刷新:“阵风11级,局部特大暴雨”。他犹豫片刻,调转车头驶向物流园——那里有公司临时招募的“抗灾运输队”,时薪比平时高出50%。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疯狂摆动,像极了这群在时代浪潮中挣扎的普通人:明知危险,仍要抓住每一线生机。